摘要 | 第5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7-27页 |
1.1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7-23页 |
1.1.1 自有品牌的概念 | 第17页 |
1.1.2 自有品牌的全球发展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1.3 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发展现状 | 第20-22页 |
1.1.4 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决策行为研究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2 论文结构 | 第23-24页 |
1.3 论文创新及主要结论 | 第24-27页 |
第二章 品牌理论及自有品牌研究综述 | 第27-43页 |
2.1 品牌理论的演变 | 第27-31页 |
2.1.1 品牌的传统观——服务的理念 | 第27-29页 |
2.1.2 品牌的现代观——利益的源泉 | 第29-30页 |
2.1.3 品牌的未来观——进化的视角 | 第30-31页 |
2.2 国外自有品牌文献综述 | 第31-37页 |
2.2.1 消费者行为研究 | 第31-34页 |
2.2.2 自有品牌与制造商品牌的关系研究 | 第34-36页 |
2.2.3 自有品牌发展现状研究 | 第36-37页 |
2.2.4 自有品牌货架分配研究 | 第37页 |
2.3 国内自有品牌文献综述 | 第37-43页 |
2.3.1 自有品牌发展的原因 | 第38页 |
2.3.2 自有品牌的优势 | 第38-41页 |
2.3.3 自有品牌的战略 | 第41-43页 |
第三章 中国零售业及自有品牌研究 | 第43-56页 |
3.1 零售企业商品种类及自有品牌的概念 | 第43-44页 |
3.1.1 零售企业商品种类 | 第43页 |
3.1.2 自有品牌概念 | 第43-44页 |
3.2 中国零售业发展的特点 | 第44-45页 |
3.3 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出现的原因 | 第45-47页 |
3.3.1 中国零售业的激烈竞争以及零售商差异化经营的需要 | 第45-46页 |
3.3.2 解决中国零售商和制造商之间存在的整体绩效问题 | 第46-47页 |
3.3.3 中国消费者价格敏感度的提高以及其日趋成熟的消费观念 | 第47页 |
3.4 创建自有品牌的潜在风险 | 第47-48页 |
3.5 中国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所需的基本条件 | 第48-49页 |
3.6 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9-50页 |
3.7 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开发的供应商选择 | 第50-51页 |
3.8 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开发的典型案例 | 第51-56页 |
3.8.1 家电连锁突围 | 第51-52页 |
3.8.2 广百婴童系列产品 | 第52-53页 |
3.8.3 OEM 之下的自有品牌 | 第53页 |
3.8.4 空壳小店做大做绝 | 第53页 |
3.8.5 易初莲花 | 第53-56页 |
第四章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6-77页 |
4.1 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分析 | 第56-59页 |
4.1.1 消费者行为的外部环境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1.2 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2 消费者购买自有品牌的决策过程 | 第59-75页 |
4.2.1 购买决策的种类 | 第59-60页 |
4.2.2 购买倾向的区别 | 第60-63页 |
4.2.3 影响消费者购买自有品牌决策的因素 | 第63-75页 |
4.3 品牌吸引力与品牌惰性 | 第75-77页 |
第五章 零售商自有品牌投资决策模型 | 第77-89页 |
5.1 零售商没有发展自有品牌之前与品牌制造商的博弈 | 第77-81页 |
5.1.1 没有合作的纳什博弈模型 | 第77-80页 |
5.1.2 双方合作的纳什博弈模型 | 第80-81页 |
5.2 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之后与品牌制造商的博弈 | 第81-87页 |
5.2.1 双方没有合作前提下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 | 第82-85页 |
5.2.2 双方相互合作时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 | 第85-87页 |
5.3 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投资决策的有关结论 | 第87-89页 |
第六章 中国零售商之间的自有品牌投资策略选择模型 | 第89-106页 |
6.1 企业投资策略选择行为研究的演进 | 第89-90页 |
6.2 实物期权方法及其在投资选择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| 第90-94页 |
6.2.1 实物期权的概念 | 第90-91页 |
6.2.2 实物期权博弈研究综述 | 第91-94页 |
6.3 零售商之间的自有品牌投资选择博弈模型 | 第94-104页 |
6.3.1 零售商之间的市场结构分析与模型假设 | 第94-96页 |
6.3.2 模型建立与求解 | 第96-98页 |
6.3.3 领先者和追随者的投资期权价值分析 | 第98-102页 |
6.3.4 零售商的均衡实施策略 | 第102-104页 |
6.4 中国零售商之间对自有品牌投资选择策略的研究结论 | 第104-106页 |
第七章 中国零售业品牌吸引力指数测评 | 第106-127页 |
7.1 品牌吸引力的经济含义及其定量定义 | 第106-111页 |
7.1.1 品牌吸引力的定义 | 第106页 |
7.1.2 品牌吸引力的时间内涵 | 第106-108页 |
7.1.3 品牌吸引力的分类 | 第108-109页 |
7.1.4 品牌吸引力的构成 | 第109-110页 |
7.1.5 品牌吸引力的定量定义 | 第110-111页 |
7.2 品牌吸引力指数的测度 | 第111-118页 |
7.2.1 品牌吸引力相关指标的确定 | 第111-112页 |
7.2.2 如何收集品牌吸引力指标数据 | 第112-114页 |
7.2.3 测量品牌吸引力的主要指标 | 第114-116页 |
7.2.4 品牌吸引力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| 第116-117页 |
7.2.5 品牌吸引力指标调研的分析方法 | 第117-118页 |
7.3 品牌吸引力的测度在自有品牌决策中的应用 | 第118-125页 |
7.3.1 案例背景 | 第118-119页 |
7.3.2 调研目的 | 第119页 |
7.3.3 调研指标设计 | 第119-120页 |
7.3.4 指标的量化及计算 | 第120-121页 |
7.3.5 调查问卷设计 | 第121-122页 |
7.3.6 调研结果 | 第122-123页 |
7.3.7 零售商自有品牌投资决策分析应用 | 第123-124页 |
7.3.8 运营结果 | 第124-125页 |
7.4 品牌吸引力的测度对自有品牌经营策略的实践意义 | 第125-127页 |
第八章 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决策过程 | 第127-142页 |
8.1 零售商自有品牌投资决策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| 第127-138页 |
8.1.1 自有品牌商品类别选择 | 第127-130页 |
8.1.2 自有品牌的定位 | 第130-133页 |
8.1.3 自有品牌战略的执行 | 第133-138页 |
8.2 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可能存在的障碍 | 第138-140页 |
8.3 制造商品牌的反应策略 | 第140-142页 |
第九章 中国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的机遇与挑战及对策 | 第142-159页 |
9.1 中国零售业自有品牌的现状 | 第142-143页 |
9.1.1 中国零售业现状 | 第142页 |
9.1.2 中国零售业自有品牌的现状 | 第142-143页 |
9.2 中国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的机遇 | 第143-145页 |
9.3 中国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所面临的挑战 | 第145-148页 |
9.4 中国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的对策 | 第148-150页 |
9.5 自有品牌对改善中国零售商供应商关系的作用 | 第150-155页 |
9.5.1 和谐社会与零供关系 | 第150-151页 |
9.5.2 中国零供关系恶化的典型案例 | 第151-153页 |
9.5.3 整体绩效问题与零供关系 | 第153-154页 |
9.5.4 自有品牌为解决整体绩效问题以及缓和“零供”关系提供了一条出路 | 第154-155页 |
9.6 最低质量标准的建立以及政府监管机制 | 第155-159页 |
9.6.1 质量是自有品牌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 | 第155-156页 |
9.6.2 当前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的总体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| 第156-157页 |
9.6.3 政府应建立最低的必须达到的质量标准,并建立监督机制 | 第157-158页 |
9.6.4 零售商必须对自有品牌商品的质量负起全部的责任 | 第158-159页 |
第十章 论文的贡献与不足 | 第159-162页 |
10.1 本文的主要贡献 | 第159-160页 |
10.2 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| 第160-161页 |
10.3 未来的研究方向展望 | 第161-1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2-168页 |
附录:消费者调查问卷 | 第168-17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76-177页 |
致谢 | 第1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