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问》杨王注比较与针灸理论传承
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《内经》针灸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1 出土经脉文献与《内经》针灸理论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 《内经》针灸理论的系统研究 | 第14页 |
1.3 涉及《内经》针灸理论的文史类研究 | 第14-15页 |
2.选题依据 | 第15-21页 |
2.1 当前《内经》针灸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15-17页 |
2.2 对文题的进一步说明 | 第17-19页 |
2.3 研究意义 | 第19-21页 |
第一章 杨上善相关注释特点分析 | 第21-32页 |
1.《太素》及杨上善一般情况简介 | 第21页 |
2.目前学界对杨注的研究概况 | 第21-22页 |
3.《素问》针灸理论杨上善注文基本情况分析 | 第22-32页 |
3.1 注文条数统计 | 第22页 |
3.2 注文引用文献统计 | 第22-24页 |
3.3 杨注特点的具体分析 | 第24-32页 |
第二章 王冰相关注释特点分析 | 第32-41页 |
1.王冰及《素问》王注一般情况简介 | 第32页 |
2.目前学界对王注的研究概况 | 第32页 |
3.《素问》针灸理论王冰注文基本情况分析 | 第32-41页 |
3.1 注文条数统计 | 第32-33页 |
3.2 注文引用文献统计 | 第33-35页 |
3.3 王注特点的具体分析 | 第35-41页 |
第三章 《素问》针灸理论杨王注的相互关系 | 第41-67页 |
1.杨王二注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 | 第41-65页 |
1.1 沿袭 | 第41-47页 |
1.2 相异 | 第47-55页 |
1.3 补充 | 第55-58页 |
1.4 互补 | 第58-62页 |
1.5 阐明 | 第62-65页 |
2.有关初步认识 | 第65-67页 |
2.1 王冰重视腧穴注释 | 第66页 |
2.2 经脉循行的重要性 | 第66页 |
2.3 针刺操作相关内容的复杂性 | 第66-67页 |
第四章 杨上善、王冰对针灸理论理解的比较 | 第67-84页 |
1.若干针灸理论内容理解的对比 | 第67-77页 |
1.1 经隧 | 第67-70页 |
1.2 治神 | 第70-72页 |
1.3 补泻方圆 | 第72-74页 |
1.4 背俞穴取穴法 | 第74-75页 |
1.5 "巨阳为诸阳主气" | 第75-77页 |
2.两家针灸理论理解上的独特或创新之处 | 第77-84页 |
2.1 杨注 | 第77-79页 |
2.2 王注 | 第79-84页 |
第五章 针灸理论概念解释的思路方法分析 | 第84-89页 |
1.经络理论解释思路 | 第84-85页 |
2.经脉脏腑联系解释思路 | 第85-86页 |
3.语境解释思路 | 第86页 |
4.引证他书或他说的解释思路 | 第86-87页 |
5.知人论世的解释思路 | 第87-88页 |
6.不作解的解释思路 | 第88-89页 |
第六章 杨王注对针灸理论传承的价值 | 第89-93页 |
1.针灸理论传承的形态、表现形式 | 第89页 |
2.注释对针灸理论传承的价值 | 第89-93页 |
2.1 注释是一种继承 | 第89-90页 |
2.2 注释是一种创造 | 第90页 |
2.3 注释更是一种承前启后 | 第90-93页 |
结语 | 第93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6页 |
附录 (《素问》针灸理论相关原文、杨注、王注) | 第96-18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| 第184-185页 |
致谢 | 第1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