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4-5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英文缩写词表 | 第16-1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20-44页 |
2.1 前列腺癌的诊治现状 | 第20-25页 |
2.1.1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| 第20页 |
2.1.2 前列腺癌病情评价及预后 | 第20-22页 |
2.1.3 前列腺癌的治疗选择 | 第22-23页 |
2.1.4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| 第23-25页 |
2.2 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药物治疗 | 第25-31页 |
2.2.1 化疗 | 第25-27页 |
2.2.2 新的细胞周期药物 | 第27-28页 |
2.2.3 靶向性治疗药物 | 第28-30页 |
2.2.4 免疫治疗药物 | 第30-31页 |
2.2.5 双膦酸类药物 | 第31页 |
2.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进展 | 第31-44页 |
2.3.1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组成 | 第31-33页 |
2.3.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| 第33-34页 |
2.3.3 两亲性共聚物胶束的形成,结构 | 第34-35页 |
2.3.4 两亲性共聚物胶束的载药方式 | 第35-36页 |
2.3.5 难溶性药物的增溶 | 第36-37页 |
2.3.6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药物释放 | 第37-39页 |
2.3.7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长循环 | 第39页 |
2.3.8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靶向性 | 第39-42页 |
2.3.9 多药耐药性 | 第42-44页 |
第3章 化学键合多西紫杉醇的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制备 | 第44-62页 |
3.1 材料和方法 | 第44-51页 |
3.1.1 材料 | 第44-45页 |
3.1.2 方法 | 第45-51页 |
3.2 结果 | 第51-59页 |
3.2.1 PEG-PLA/docetaxel合成过程中产物的验证 | 第51-53页 |
3.2.2 PEG-PLA/docetaxel的表征 | 第53-56页 |
3.2.3 LHRH-PEG-PLA的合成过程中产物的验证 | 第56-59页 |
3.3 讨论 | 第59-62页 |
3.3.1 MPEG-P(LA-co-MAC-MPA)与多西紫杉醇的化学键合法 | 第59-60页 |
3.3.2 PEG-b-P(LA-co-MAC-MPA-docetaxel)胶束的构成特点 | 第60页 |
3.3.3 双亲性聚合物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| 第60-61页 |
3.3.4 化学键合的紫杉醇纳米粒子的形态和粒径大小及分布 | 第61-62页 |
第4章 键合多西紫杉醇的嵌段共聚物胶束对PC-3细胞的抑制作用 | 第62-80页 |
4.1 实验试剂、仪器 | 第62-63页 |
4.1.1 实验细胞株 | 第62页 |
4.1.2 主要试剂和制备的试剂 | 第62-63页 |
4.1.3 主要仪器 | 第63页 |
4.1.4 器材 | 第63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63-67页 |
4.2.1 人前列腺癌PC-3细胞株的培养 | 第63-64页 |
4.2.2 实验分组 | 第64页 |
4.2.3 细胞增殖抑制率检测(MTT)实验 | 第64-65页 |
4.2.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 | 第65页 |
4.2.5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| 第65-66页 |
4.2.6 电镜检测 | 第66-67页 |
4.2.7 统计学分析 | 第67页 |
4.3 结果 | 第67-77页 |
4.3.1 细胞增殖抑制率检测结果 | 第67-71页 |
4.3.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变化 | 第71-73页 |
4.3.3 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观察 | 第73-74页 |
4.3.4 细胞凋亡超微结构变化 | 第74-77页 |
4.4 讨论 | 第77-80页 |
4.4.1 多西紫杉醇抗肿瘤作用机制 | 第77页 |
4.4.2 PEG-PLA/docetaxel对PC-3细胞的作用 | 第77-80页 |
第5章 带LHRH基团的键合多西紫杉醇嵌段共聚物胶束对PC-3细胞的抑制作用 | 第80-102页 |
5.1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80页 |
5.1.1 试剂 | 第80页 |
5.1.2 主要仪器 | 第80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80-84页 |
5.2.1 实验分组 | 第80页 |
5.2.2 细胞增殖抑制率检测(MTT)实验 | 第80-81页 |
5.2.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 | 第81页 |
5.2.4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| 第81页 |
5.2.5 电镜检测 | 第81页 |
5.2.6 将PC-3细胞用AON或SON进行预培养 | 第81-82页 |
5.2.7 分子生物学方法 | 第82-83页 |
5.2.8 统计学分析 | 第83-84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84-97页 |
5.3.1 细胞增殖抑制率随各组药物浓度变化的结果 | 第84-86页 |
5.3.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变化 | 第86-88页 |
5.3.3 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观察 | 第88页 |
5.3.4 细胞凋亡超微结构变化 | 第88-90页 |
5.3.5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 | 第90-97页 |
5.4 讨论 | 第97-102页 |
5.4.1 LHRH-PEG-PLA/docetaxel对-PC-3细胞的抑制作用 | 第97-98页 |
5.4.2 LHRH-PEG-PLA/docetaxel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| 第98-102页 |
结论 | 第102-103页 |
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03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13页 |
附图 | 第113-116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16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