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48页 |
1.1 2 型糖尿病 | 第16-18页 |
1.2 2 型糖尿病的病因及治疗 | 第18页 |
1.3 线粒体与2型糖尿病 | 第18-28页 |
1.3.1 线粒体的功能与特性 | 第19-20页 |
1.3.2 线粒体调控网络及调节机制 | 第20-22页 |
1.3.3 线粒体调节受损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 | 第22-26页 |
1.3.4 基于线粒体调节治疗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| 第26-27页 |
1.3.5 褪黑素调节线粒体,治疗2型糖尿病 | 第27-28页 |
1.4 中医药与糖尿病治疗 | 第28-29页 |
1.5 桑叶抗糖尿病研究进展 | 第29-35页 |
1.5.1 桑叶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| 第29-32页 |
1.5.2 桑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| 第32-35页 |
1.6 本课题立项依据 | 第35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8页 |
第二章 基于线粒体功能调节作用的降糖药物筛选及药效部位追踪 | 第48-66页 |
2.1 前言 | 第50-51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51-52页 |
2.2.1 实验动物 | 第51页 |
2.2.2 药品与试剂 | 第51-52页 |
2.2.3 实验仪器 | 第52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52-54页 |
2.3.1 快速高血糖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: | 第52-53页 |
2.3.2 实验一:富含褪黑素药物的降糖药效筛选 | 第53页 |
2.3.3 实验二:桑叶水提物及桑叶醇提物的降糖药效筛选 | 第53-54页 |
2.3.4 实验三:桑叶不同有效部位的降糖药效筛选 | 第54页 |
2.3.5 一般指标的观察 | 第54页 |
2.3.6 血糖水平测定 | 第54页 |
2.4 实验结果 | 第54-61页 |
2.4.1 富含褪黑素药物的降糖药效筛选 | 第54-58页 |
2.4.2 桑叶水提物及桑叶醇提物的降糖药效筛选 | 第58-59页 |
2.4.3 桑叶不同有效部位的降糖药效筛选 | 第59-61页 |
2.5 讨论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第三章 桑叶乙酸乙酯部位降糖作用药效学研究 | 第66-90页 |
3.1 前言 | 第68-69页 |
3.2 实验材料 | 第69-70页 |
3.2.1 实验动物 | 第69页 |
3.2.2 药品与试剂 | 第69-70页 |
3.2.3 实验仪器 | 第70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70-73页 |
3.3.1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| 第70页 |
3.3.2 给药及实验 | 第70-71页 |
3.3.3 体重、平均摄食与饮水量的测定 | 第71页 |
3.3.4 血糖及血脂水平测定 | 第71页 |
3.3.5 腹腔注射糖耐量试验(IPGTT) | 第71页 |
3.3.6 腹腔注射胰岛素耐量试验(ITT) | 第71-72页 |
3.3.7 肝/肌糖原含量测定(蒽酮-硫酸法) | 第72页 |
3.3.8 测定胰岛素(INS)含量,计算HOME-IR、ISI | 第72页 |
3.3.9 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| 第72页 |
3.3.10 统计学分析 | 第72-73页 |
3.4 结果 | 第73-84页 |
3.4.1 摄食量 | 第73-74页 |
3.4.2 饮水量 | 第74-75页 |
3.4.3 体重变化 | 第75-76页 |
3.4.4 空腹血糖的改善作用 | 第76-77页 |
3.4.5 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(IPGTT) | 第77-79页 |
3.4.6 胰岛素耐量(ITT) | 第79-80页 |
3.4.7 血脂水平的变化 | 第80-81页 |
3.4.8 肝/肌糖原含量的变化 | 第81页 |
3.4.9 胰岛素(INS)水平及HOMA-IR、ISI | 第81-82页 |
3.4.10 组织病理学改变 | 第82-84页 |
3.5 讨论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第四章 桑叶有效部位抗糖尿病药理学机制研究 | 第90-109页 |
4.1 前言 | 第92-93页 |
4.2 实验材料 | 第93-95页 |
4.2.1 实验动物 | 第93页 |
4.2.2 药品与试剂 | 第93-94页 |
4.2.3 实验仪器 | 第94-95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95-97页 |
4.3.1 蛋白含量测定 | 第95页 |
4.3.2 ATP含量测定 | 第95页 |
4.3.3 大鼠组织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 | 第95-96页 |
4.3.4 WB法测定组织特异蛋白表达 | 第96-97页 |
4.4 结果 | 第97-102页 |
4.4.1 对T2DM大鼠肝脏、海马、骨骼肌中ATP含量 | 第97-98页 |
4.4.2 T2DM大鼠肝脏糖代谢关键酶mRNA表达的影响 | 第98-99页 |
4.4.3 T2DM大鼠线粒体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| 第99-101页 |
4.4.4 T2DM大鼠线粒体平衡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101-102页 |
4.5 讨论 | 第102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9页 |
第五章 桑叶降糖活性组分研究 | 第109-123页 |
5.1 前言 | 第110页 |
5.2 材料与仪器 | 第110-112页 |
5.2.1 药品与试剂 | 第110-111页 |
5.2.2 仪器 | 第111-112页 |
5.3 实验方法及参数 | 第112-113页 |
5.3.1 提取与分离 | 第112页 |
5.3.2 中压柱层析分离提取桑叶乙酸乙酯萃取部位 | 第112-113页 |
5.4 结果 | 第113-119页 |
5.4.1 化合物结构鉴定 | 第113-115页 |
5.4.2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| 第115-119页 |
5.5 讨论 | 第119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23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23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附录:化合物相关图谱 | 第125-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