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7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1.2.1 矿场实践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2 物理模拟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3 数值模拟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2.4 缝洞储集体水驱油规律 | 第18页 |
1.2.5 存在问题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1.3.1 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3.2 技术路线图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缝洞形态分布及组合模式 | 第21-35页 |
2.1 缝洞形态分布及组合模式研究现状 | 第21-26页 |
2.1.1 岩溶发育特征 | 第21-23页 |
2.1.2 裂缝形态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1.3 溶洞形态特征 | 第24-25页 |
2.1.4 充填特征 | 第25-26页 |
2.2 野外露头考察结果及认识 | 第26-34页 |
2.2.1 缝洞类型及尺度 | 第26-30页 |
2.2.2 缝洞沟通形式 | 第30-32页 |
2.2.3 充填方式 | 第32-3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3章 指导注水开发缝洞单元物理模拟的相似准则的建立 | 第35-45页 |
3.1 方程分析法推导相似准则群 | 第35-39页 |
3.2 量纲分析法推导相似准则群 | 第39-42页 |
3.3 两套相似准则群的相互表示 | 第42-43页 |
3.4 物理模拟相似准则的确定 | 第43-4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4章 缝洞介质中水驱油注采机理 | 第45-67页 |
4.1 模型材质的选择 | 第45页 |
4.2 洞-缝-洞模型注采规律 | 第45-57页 |
4.2.1 模型简介 | 第45-47页 |
4.2.2 实验流程及步骤 | 第47-48页 |
4.2.3 注入速度的影响 | 第48-51页 |
4.2.4 裂缝开度的影响 | 第51-54页 |
4.2.5 毛管力的影响 | 第54-57页 |
4.3 孔道型溶洞模型注采规律 | 第57-65页 |
4.3.1 模型简介 | 第57-59页 |
4.3.2 孔道型溶洞与裂缝正交模型水驱油实验 | 第59-61页 |
4.3.3 孔道型溶洞与溶洞连接模型水驱油实验 | 第61-63页 |
4.3.4 水驱油机理分析 | 第63-65页 |
4.4 缝洞型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的讨论 | 第65-6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5章 定容型单井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开采规律 | 第67-75页 |
5.1 物理模拟研究 | 第67-70页 |
5.1.1 未充填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实验研究 | 第67-68页 |
5.1.2 全充填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实验 | 第68-69页 |
5.1.3 半充填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实验 | 第69-70页 |
5.2 参数确定与数值计算 | 第70-72页 |
5.2.1 周期采油量计算 | 第70-71页 |
5.2.2 计算参数的确定 | 第71-72页 |
5.2.3 计算结果与验证 | 第72页 |
5.3 周期产油量的影响因素 | 第72-74页 |
5.3.1 生产压差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5.3.2 充填颗粒粒径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6章 连通型多井缝洞单元注水开采物理模拟 | 第75-113页 |
6.1 二维井网模型实验研究 | 第75-85页 |
6.1.1 井网模型制作参数与实验条件的确定 | 第75-78页 |
6.1.2 二维井网模型的制作 | 第78-79页 |
6.1.3 单相物理模拟实验 | 第79-80页 |
6.1.4 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 | 第80-85页 |
6.2 三维立体井网模型实验研究 | 第85-112页 |
6.2.1 井网模型制作参数与实验条件的确定 | 第85-89页 |
6.2.2 三层井网模型的制作 | 第89-93页 |
6.2.3 单相物理模拟实验 | 第93-97页 |
6.2.4 注采井网对注采规律的影响 | 第97-103页 |
6.2.5 注水井位置对注采规律的影响 | 第103-108页 |
6.2.6 注入流速对注采规律的影响 | 第108-112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12-113页 |
第7章 缝洞介质水驱油数值模拟 | 第113-135页 |
7.1 缝洞介质两相流动数值模拟方法 | 第113-116页 |
7.1.1 Phase-field 方法简介 | 第113-115页 |
7.1.2 两相 Navier-Stokes 方程 | 第115页 |
7.1.3 求解方法 | 第115-116页 |
7.2 Phase-field 方法正确性的验证 | 第116-120页 |
7.3 缝洞介质注采机理研究 | 第120-132页 |
7.3.1 注入速度对缝-洞-缝模型注采规律的影响 | 第120-123页 |
7.3.2 注采裂缝夹角对缝-洞-缝模型采收率的影响 | 第123-126页 |
7.3.3 注入速度对多缝模型注采规律的影响 | 第126-128页 |
7.3.4 润湿性对多缝模型注采规律的影响 | 第128-129页 |
7.3.5 二维缝洞网络模型注采规律 | 第129-131页 |
7.3.6 三维模型算例 | 第131-132页 |
7.4 注入速度对缝洞型油藏驱替效果的影响 | 第132-134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34-135页 |
第8章 结论 | 第135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4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47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-14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