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饮料作物论文--茶论文

茶树倍性鉴定体系的建立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页
术语与缩略语表第6-9页
1 文献综述第9-16页
    1.1 花药培养影响因素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基因型对花药培养的影响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花粉的发育时期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基本培养基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培养基中的附加成份第10页
    1.2 染色体计数法第10-11页
    1.3 植株形学鉴定第11页
    1.4 生理生化指标鉴定法第11页
    1.5 细胞学鉴定法第11-12页
    1.6 流式细胞仪测试法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流式细胞仪的技术参数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荧光染料的选择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数据的显示与分析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流式细胞仪植物倍性的检测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5 流式细胞仪植物DNA含量的检测第13-14页
    1.7 荧光原位杂交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原位杂交探针的类型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探针标记类型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7.3 靶染色体制片技术第15-16页
2 引言第16-20页
    2.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页
    2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茶树花药培养研究进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茶树DNA含量测定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茶树倍性鉴定第17-18页
    2.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茶树花药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茶树染色体制片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茶树荧光原位杂交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茶树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及茶树DNA含量的测定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技术路线第19-20页
3 材料与方法第20-24页
    3.1 茶树花药培养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材料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样品处理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培养基的配制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材料消毒与接种第20页
    3.2 茶树染色体制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材料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样品预处理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主要试验仪器与药品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3.3 原位杂交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材料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仪器与试剂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方法第21页
    3.4 茶树DNA含量的测定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不品种茶树品种DNA含量的测定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茶树不同组织DNA含量检测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二倍体、三倍体茶树品种及愈伤组织倍性的鉴定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低温胁迫处理对茶树DNA含量的影响第23-24页
4 结果与分析第24-34页
    4.1 茶树花药培养第24-25页
    4.2 茶树染色体制片第25-26页
    4.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第26-27页
    4.4 适宜茶树流式细胞检测的内参筛选第27-28页
    4.5 不同茶树品种DNA含量的流式细胞检测第28-29页
    4.6 茶树不同组织DNA相对含量的差异第29-30页
    4.7 基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的倍性鉴定第30-31页
    4.8 低温胁迫对于流式细胞检测结果的影响第31-34页
5 讨论第34-37页
    5.1 茶树花药培养实验第34页
    5.2 茶树染色体制片第34-35页
    5.3 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在DNA含量测定和倍性鉴定上的应用第35-36页
    5.4 荧光原位杂交第36-37页
结论第37-38页
参考文献第38-42页
附录第42-50页
致谢第50-51页
作者简介第51页

论文共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植物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
下一篇:生长育肥猪标准回肠可消化缬氨酸需要量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