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

中文阅读中词跳读机制的眼动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-37页
    1 阅读中眼睛作用的基础第15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不同视觉区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 知觉广度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副中央凹预视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 词跳读第20-21页
    2 阅读中的眼动控制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眼睛移向何处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何时移动眼睛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 词跳读与眼动控制的关系第25页
    3 词跳读的影响因素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眼动计划与执行的误差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 词长与起跳位置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 语言因素第27-28页
    4 词跳读产生的认知机制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 词跳读基于副中央凹词加工的程度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 中央凹加工负荷对词跳读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3 词跳读与前次注视时间第32-33页
    5 中文阅读中的词跳读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 中文的书写特殊性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2 中文阅读中词跳读的研究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 中文阅读中的年老化研究第35-37页
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第37-43页
    1 问题提出第37-39页
    2 研究思路及设计第39-40页
    3 研究内容第40-41页
    4 研究意义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 理论意义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 实践意义第42-43页
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第43-94页
    研究一 副中央凹加工在词跳读中的作用第43-64页
        1 引言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1 句子语境和词汇视觉信息对词跳读的影响第46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目的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方法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结果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讨论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2 句子语境与副中央凹加工分离对跳读的影响:虚词的证据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目的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方法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结果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讨论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 综合讨论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5 结论第63-64页
    研究二 中央凹加工负荷对词跳读的影响第64-83页
        1 引言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3 中央凹不同书写形式对词跳读的影响第67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目的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方法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结果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讨论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4 中央凹词频对不同预视条件下词跳读的影响第73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目的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方法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结果第76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讨论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4 综合讨论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 结论第81-83页
    研究三 词汇视觉和语言因素在跳读和注视上的年老化研究第83-94页
        1 引言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5 词复杂性和词频对老年人和青年人词跳读和注视的影响第85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目的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方法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结果第87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讨论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论第93-94页
第四部分 总讨论第94-105页
    1 中文阅读中跳读与注视的关系第94-95页
    2 中文阅读中词跳读的作用基础第95-100页
    3 中文阅读中词汇因素在词跳读和注视作用中的年老化特点第100-101页
    4 中文阅读中词跳读机制对眼动控制模型的启示第101-102页
    5 词跳读研究在教学及临床应用中的启示第102-103页
    6 创新与局限第103-105页
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第105-106页
参考文献第106-123页
注释第123-124页
致谢第124-125页

论文共12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林壑之约—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愫对山水画的影响
下一篇:水墨人物画中笔墨的“偶然性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