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氢能的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储氢 | 第13-14页 |
1.3 储氢材料 | 第14-22页 |
1.3.1 金属氢化物 | 第14-18页 |
1.3.2 配位氢化物 | 第18-19页 |
1.3.3 有机液体储氢材料 | 第19页 |
1.3.4 氨硼烷 | 第19-20页 |
1.3.5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Mg(AlH_4)_2的研究进展及本文研究思路 | 第22-36页 |
2.1 Mg(AlH_4)_2的物理性质及结构 | 第22-23页 |
2.2 Mg(AlH_4)_2的制备 | 第23-25页 |
2.3 Mg(AlH_4)_2的储氢性能 | 第25-28页 |
2.4 Mg(AlH_4)_2的改性研究 | 第28-34页 |
2.4.1 纳米化改性 | 第28-32页 |
2.4.2 催化改性 | 第32-33页 |
2.4.3 复合改性 | 第33-34页 |
2.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实验方法 | 第36-42页 |
3.1 样品的制备 | 第36-37页 |
3.1.1 实验原料 | 第36页 |
3.1.2 无水无氧操作 | 第36-37页 |
3.1.3 样品制备 | 第37页 |
3.2 样品储氢性能的表征 | 第37-39页 |
3.2.1 储氢性能测试仪器 | 第37-38页 |
3.2.2 吸放氢性能测试 | 第38-39页 |
3.2.3 DSC/TG测试 | 第39页 |
3.3 样品的微观结构的表征 | 第39-42页 |
3.3.1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 | 第39页 |
3.3.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(FTIR) | 第39页 |
3.3.3 扫描电镜分析(SEM)以及透射电镜分析(TEM) | 第39-42页 |
第四章 纳米无溶剂化Mg(AlH_4)_2的制备及其放氢性能的研究 | 第42-60页 |
4.1 引言 | 第42-43页 |
4.2 样品的制备 | 第43页 |
4.2.1 制备纯的Mg(AlH_4)_2 | 第43页 |
4.2.2 纳米化Mg(AlH_4)_2的制备 | 第43页 |
4.3 结构与形貌表征 | 第43-48页 |
4.4 吸放氢性能 | 第48-53页 |
4.5 纳米化Mg(AlH_4)_2的放氢动力学机理 | 第53-5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五章 NbF_5掺杂对纳米无溶剂化Mg(AlH_4)_2的放氢性能的研究 | 第60-76页 |
5.1 引言 | 第60页 |
5.2 样品的制备 | 第60-61页 |
5.3 结构与形貌的表征 | 第61-65页 |
5.4 NbF_5掺杂对Mg(AlH_4)_2放氢性能的影响 | 第65-71页 |
5.5 NbF_5掺杂体系放氢机理的研究 | 第71-74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6-80页 |
6.1 纳米无溶剂化Mg(AlH_4)_2的制备及其放氢性能的研究 | 第76页 |
6.2 NbF_5掺杂对纳米无溶剂化Mg(AlH_4)_2的放氢性能的研究 | 第76-77页 |
6.3 工作建议和展望 | 第77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92-94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