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页 |
| 目录 | 第7-8页 |
| 引言 | 第8-9页 |
| 一、总论 | 第9-19页 |
| (一)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| 第9-12页 |
| (二) 民族精神的本质涵义和科学内涵的界定 | 第12-19页 |
| 二、当前我国在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4页 |
| (一) 对民族精神培育体系的探索尚属空白 | 第19-21页 |
| (二) 培育民族精神的观念落后,制约了民族精神培育体系的建构 | 第21页 |
| (三) 现行教育体制中民族精神的缺席,导致教育意义的失落 | 第21-22页 |
| (四) 民族精神的培育缺乏连续性和实效性 | 第22-24页 |
| 三、建构民族精神培育体系过程中需要正确面对的几种关系 | 第24-27页 |
| (一) 正确对待民族精神的历史性和时代性、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 | 第24页 |
| (二) 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 | 第24-25页 |
| (三) 正确对待弘扬和培育之间的关系 | 第25-27页 |
| 四、民族精神培育体系的重新建构 | 第27-34页 |
| (一) 制定民族精神的长效培育机制 | 第27-28页 |
| (二) 形成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民族精神培育模式 | 第28-29页 |
| (三) 以历史教育作为出发点,提高全体国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| 第29-31页 |
| (四) 以人格本位教育作为落脚点,培养国民的高尚人格和个人精神 | 第31页 |
| (五) 加强公民教育,培养国民的现代品格和公民意识 | 第31-32页 |
| (六) 加强文化创新,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| 第32-34页 |
| 结论 | 第34-3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5-38页 |
| 后记 | 第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