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图书馆学、图书馆事业论文--图书馆学论文--图书馆自动化、网络化论文--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

超网络视域下数字资源聚合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1章 绪论第16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内容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结构安排第18-19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1.4 技术路线第20-21页
    1.5 主要创新点第21-22页
    1.6 本章小结第22-23页
第2章 研究综述第23-50页
    2.1 数字资源聚合研究述评第23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研究现状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相关研究述评第27-31页
    2.2 超网络研究述评第31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研究现状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相关研究述评第35-38页
    2.3 语义标注研究述评第3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研究现状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相关研究述评第44-49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49-50页
第3章 理论与方法第50-76页
    3.1 概念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超网络概念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语义标注概念第50-51页
    3.2 理论框架第51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资源聚合的理论基础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超网络理论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语义标注理论及框架第57-58页
    3.3 方法第58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数字资源聚合方法体系第58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超网络构建方法第64-66页
    3.4 语义标注工具第66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语义标注工具概述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语义标注工具类型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语义标注工具功能比较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语义标注工具特征分析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语义标注工具的局限性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语义标注工具在数字资源聚合中的适用性第72-7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75-76页
第4章 数字资源聚合的语义标注工具系统设计第76-83页
    4.1 数字资源聚合的语义标注工具系统模型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系统输入模块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语义处理模块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本体知识模块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语义标注模块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存储模块第78页
    4.2 关键算法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自动语义标注系统模型的总体算法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自动本体标注算法第79-80页
    4.3 标注结果说明和示例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标注结果说明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标注结果示例第8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81-83页
第5章 超网络视域下数字资源关联聚合研究第83-89页
    5.1 子网络构建与描述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K-K 子网络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P-P 子网络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M-M 子网络第84页
    5.2 子网络间映射关系的构建与描述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子网 G_p与 G_k间的映射关系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子网 G_p与 G_m间的映射关系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子网 G_k与 G_m间的映射关系第86-87页
    5.3 数字资源超网络的实现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数字资源超网络构建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数字资源超网络描述第87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87-89页
第6章 超网络视域下数字资源深度聚合研究第89-103页
    6.1 数字资源超网络中的语义关系分析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等级关系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属性关系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等同关系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相关关系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引用关系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6 论述关系第91-93页
    6.2 深度聚合机制与方法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资源采集的机制和方法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资源描述的机制和方法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语义聚合的机制和方法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可视化原则和方法第95页
    6.3 数字资源超网络聚合模式与知识发现应用第95-98页
    6.4 数字资源超网络聚合系统模型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基础层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描述层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关联层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聚合层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5 应用层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6 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第101-102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02-103页
第7章 超网络视域下数字资源聚合实验第103-127页
    7.1 实验背景第103页
    7.2 实验数据和方法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数据来源和描述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实验方法和工具第104-105页
    7.3 实验步骤第105-12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实验数字资源的子网络构建第105-11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实验数据的子网络间映射关系构建第110-11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实验数字资源的关联聚合第114-11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实验数字资源的深度聚合第118-122页
    7.4 实验结果分析与比较第122-126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基于引证关系的聚合结果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超网络聚合与基于引证关系聚合的比较第124-126页
    7.5 本章小结第126-127页
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27-130页
    8.1 研究结论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主要观点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研究局限第129页
    8.2 研究展望第129-130页
参考文献第130-140页
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0-141页
致谢第141-142页

论文共14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--以山东省济南市董家镇为例
下一篇:基于协同进化理论的图书馆知识生态化机理与技术实现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