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1.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3.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1.3.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8-19页 |
2.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理论界定与分析 | 第19-32页 |
2.1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2.1.1 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| 第19页 |
2.1.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| 第19-20页 |
2.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特点—基于宏观判断视角 | 第20-23页 |
2.2.1 规模分析 | 第21页 |
2.2.2 风险关联性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2.3 可替代性分析 | 第22页 |
2.2.4 时效性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3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风险因素分析 | 第23-29页 |
2.3.1 中国保险业的周期性分析 | 第23-25页 |
2.3.2 中国银行业与保险业的风险传递效应 | 第25-27页 |
2.3.3 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| 第27-29页 |
2.4 系统性风险在银行业与保险业中的比较与传染 | 第29-32页 |
2.4.1 系统性风险在银行业与保险业中的比较分析 | 第29-31页 |
2.4.2 系统性风险在银行业与保险业中的传染 | 第31-32页 |
3. 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测度方法—边际期望损失(MES) | 第32-38页 |
3.1 边际期望损失(MES)方法 | 第32-33页 |
3.2 系统性期望损失(SES)方法 | 第33页 |
3.3 SES与MES方法的对比 | 第33-34页 |
3.4 DCC-GARCH模型在MES计算中的具体运用 | 第34-38页 |
3.4.1 关于双变量的随机过程 | 第34-35页 |
3.4.2 关于单变量的TGARCH模型 | 第35页 |
3.4.3 动态条件相关模型(DCC)介绍 | 第35-36页 |
3.4.4 边际期望损失MES的计量 | 第36-38页 |
4. 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实证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8-53页 |
4.1 实证分析样本 | 第38-39页 |
4.2 实证分析数据 | 第39-40页 |
4.2.1 日收益率R_(i,t) | 第39页 |
4.2.2 市场收益率R_(m,t) | 第39-40页 |
4.3 数据基本分析 | 第40-44页 |
4.3.1 数据正态性检验 | 第42-43页 |
4.3.2 数据平稳性检验 | 第43-44页 |
4.3.3 数据相关性分析 | 第44页 |
4.5 实证分析结果 | 第44-49页 |
4.5.1 MES的模型建立 | 第44-45页 |
4.5.2 三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动态波动率表现 | 第45-46页 |
4.5.3 三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动态相关系数情况 | 第46-48页 |
4.5.4 三家上市保险公司的MES均值表现 | 第48-49页 |
4.6 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影响因素 | 第49-53页 |
4.6.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| 第49-51页 |
4.6.2 回归结果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 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政策建议—基于宏观审慎视角 | 第53-57页 |
5.1 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基础 | 第53-54页 |
5.1.1 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涵义 | 第53-54页 |
5.1.2 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 | 第54页 |
5.2 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建议 | 第54-57页 |
5.2.1 基于时间维度的宏观审慎监管建议 | 第55页 |
5.2.2 基于空间维度的宏观审慎监管建议 | 第55-57页 |
6.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6.1 本文的结论 | 第57-58页 |
6.2 基于本文的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后记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