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6页 |
1.1.1 公路工程发展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1.2 水泥混凝土路面发展历程 | 第13-14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6-21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7-18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8-21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5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21-22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1.3.4 主要创新点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成因及修补方法 | 第25-38页 |
2.1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分类 | 第25-30页 |
2.1.1 断裂类病害类型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1.2 竖向位移类病害类型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1.3 接缝类病害类型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1.4 表层类病害类型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2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成因 | 第30-34页 |
2.2.1 断裂类病害成因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2.2 竖向位移类病害成因分析 | 第32页 |
2.2.3 接缝类病害成因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2.4 表层类病害成因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3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常规快速修补方法 | 第34-36页 |
2.3.1 断裂类病害快速修补方法概述 | 第34-35页 |
2.3.2 竖向位移类病害快速修补方法概述 | 第35页 |
2.3.3 接缝类病害快速修补方法概述 | 第35-36页 |
2.3.4 表层类病害快速修补方法概述 | 第3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3章 多功能快速修补材料配制与基本性能研究 | 第38-53页 |
3.1 MRRM净浆基础配方研究 | 第38-41页 |
3.1.1 主要原材料 | 第38页 |
3.1.2 基材的制备 | 第38-39页 |
3.1.3 基材的优化 | 第39-40页 |
3.1.4 基础配方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2 MRRM净浆水化产物及微观形貌与粒度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2.1 水化产物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2.2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3 MRRM粒度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4 MRRM缓凝方法研究及机理探讨 | 第44-51页 |
3.4.1 硼砂、粉煤灰、各种水泥对MRRM的调凝作用 | 第45-49页 |
3.4.2 基于电离理论的MRRM缓凝机理 | 第49-51页 |
3.5 MRRM水化与强度形成机理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5.1 水化机理分析 | 第51页 |
3.5.2 强度形成机理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4章 多功能快速修补材料性能优化 | 第53-63页 |
4.1 MRRM胶砂工作性研究 | 第53-54页 |
4.1.1 胶砂扩展度 | 第53-54页 |
4.1.2 体积稳定性 | 第54页 |
4.2 MRRM胶砂力学性能研究 | 第54-57页 |
4.2.1 胶砂比对强度的影响 | 第55页 |
4.2.2 砂的细度对强度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.2.3 粘结强度研究 | 第56-57页 |
4.3 MRRM胶砂耐久性研究 | 第57-60页 |
4.3.1 耐磨性 | 第57-58页 |
4.3.2 耐水性 | 第58-60页 |
4.4 MRRM改性研究 | 第60-62页 |
4.4.1 硅溶胶增强作用 | 第60-61页 |
4.4.2 橡胶粉增韧作用 | 第61-6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5章 多功能快速修补材料应用和推广 | 第63-72页 |
5.1 模拟路面修补 | 第63-65页 |
5.1.1 路面板制作 | 第63-64页 |
5.1.2 路面病害设计 | 第64-65页 |
5.2 修补效果评价 | 第65-68页 |
5.2.1 密度测试法 | 第65-66页 |
5.2.2 构造深度测试法 | 第66-67页 |
5.2.3 外观评价法 | 第67-68页 |
5.3 施工工艺研究 | 第68-71页 |
5.3.1 多功能快速修补工艺 | 第68-69页 |
5.3.2 施工机具 | 第69-70页 |
5.3.3 施工步骤 | 第70页 |
5.3.4 注意事项 | 第70-71页 |
5.4 应用领域扩展 | 第7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主要研究结论 | 第72-73页 |
展望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