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引言 | 第9-15页 |
第一章:安史之乱以后江西地区文人成分变化的背景 | 第15-20页 |
一、少有战乱使江西成为理想的避难之所 | 第15页 |
二、流寓文人数量的增加和成分的变化 | 第15-16页 |
三、流寓诗人受楚文化影响,导致了诗风的转变 | 第16-19页 |
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:中唐时期江州地区流寓文人对地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| 第20-33页 |
一、韦应物和江州唱和诗歌兴起 | 第20-22页 |
二、白居易与江州地区诗风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 | 第22-27页 |
三、中唐其他流寓江州的诗人 | 第27-28页 |
四、书院文化的初步建立与儒家思想的渗透 | 第28-31页 |
(一) 关于唐代书院 | 第28-29页 |
(二) 李渤生平和江州书院的诞生及儒家思想的渗透 | 第29-31页 |
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:晚唐五代隐居诗人的兴起、苦吟诗风的出现 | 第33-38页 |
一、晚唐五代隐居诗人发展背景 | 第33-34页 |
二、晚唐五代江州隐居文人的增加与苦吟诗风的出现 | 第34-37页 |
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:本地文人成长和庐山国学的创办 | 第38-53页 |
一、流寓文人促成了以李中为代表的本地文人成长 | 第38-47页 |
(一) 李中的生平 | 第38-39页 |
(二) 大历诗风对李中的影响 | 第39-43页 |
(三) 作为本地人的李中与他的乡土诗歌 | 第43-44页 |
(四) 李中与他人的酬唱及其影响 | 第44-45页 |
(五) 其他江州本土文人与和江州有关的江西文人 | 第45-47页 |
二、庐山国学——江州地区教育的新篇章 | 第47-52页 |
(一) 庐山国学是流寓文人影响江州文化的结果,与统治政策及当地环境有关 | 第47-49页 |
(二) 庐山国学使儒家文化在江州得以普及 | 第49-50页 |
(三) 庐山国学的设立是对儒家文化价值的肯定,改变了五代时普遍不尊儒的局面 | 第50-51页 |
(四) 庐山国学促进了宋代江州书院的兴起和理学的普及与发展 | 第51-52页 |
小结 | 第52-53页 |
余论 | 第53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