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关于国内外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的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2 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我国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概述 | 第17-33页 |
2.1 我国农村贫困现状与反贫困实践 | 第17-22页 |
2.1.1 贫困的状况、趋势及特征 | 第17-19页 |
2.1.2 贫困的测量标准 | 第19-20页 |
2.1.3 我国农村扶贫实践历程 | 第20-21页 |
2.1.4 我国农村扶贫体制与扶贫瞄准机制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2.2 我国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及演变 | 第22-33页 |
2.2.1 扶贫人口瞄准机制的概念及相关要素 | 第22-28页 |
2.2.2 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的历史演变 | 第28-29页 |
2.2.3 我国现行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 | 第29-33页 |
第3章 江西上犹县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现状 | 第33-45页 |
3.1 上犹县基本情况 | 第33-34页 |
3.1.1 上犹县社会经济情况 | 第33页 |
3.1.2 上犹县农村贫困状况 | 第33页 |
3.1.3 样本村基本情况 | 第33-34页 |
3.2 上犹县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的演进 | 第34-35页 |
3.2.1 地区级瞄准机制 | 第34页 |
3.2.2 县级瞄准机制 | 第34-35页 |
3.2.3 村级瞄准机制 | 第35页 |
3.2.4 村级瞄准与农户瞄准相结合机制 | 第35页 |
3.3 上犹县扶贫政策的执行情况 | 第35-42页 |
3.3.1 上犹县扶贫对象识别标准 | 第35-36页 |
3.3.2 上犹县扶贫资金的投放、运行与管理情况 | 第36-38页 |
3.3.3 上犹县农村扶贫项目选择与实施情况 | 第38-41页 |
3.3.4 上犹县贫困人口对扶贫政策执行的满意情况 | 第41-42页 |
3.4 上犹县贫困对象瞄准偏差的现实体现 | 第42-45页 |
3.4.1 民政部门与统计部门数据统计偏差 | 第43页 |
3.4.2 非贫困村(户)挤占贫困村(户)名额 | 第43页 |
3.4.3 “合户”和“拆户”现象 | 第43页 |
3.4.4 扶贫项目瞄准偏差 | 第43页 |
3.4.5 贫困对象身份保持具有惯性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上犹县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45-56页 |
4.1 上犹县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的不足 | 第45-51页 |
4.1.1 瞄准制度设计不合理 | 第45页 |
4.1.2 瞄准机制构成要素不完整 | 第45-46页 |
4.1.3 瞄准机制的子机制建设不完善 | 第46-51页 |
4.2 上犹县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运行的问题及原因 | 第51-56页 |
4.2.1 上犹县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运行问题 | 第51-54页 |
4.2.2 上犹县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运行问题的原因 | 第54-56页 |
第5章 完善上犹县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| 第56-63页 |
5.1 变革政府主导型扶贫体制,实现扶贫人口瞄准机制 | 第56-59页 |
5.1.1 强化扶贫瞄准主体工作责任体制,提升贫困人口脱贫意识 | 第56页 |
5.1.2 构建多元合作治理型扶贫体制 | 第56页 |
5.1.3 实现农户参与式扶贫瞄准机制,促进扶贫人口瞄准机制转化 | 第56-59页 |
5.2 提高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构成的完善性 | 第59-61页 |
5.2.1 完善贫困人口识别制度 | 第59-60页 |
5.2.2 简化扶贫资金运行与管理机制 | 第60页 |
5.2.3 科学完善动态扶贫瞄准监督机制 | 第60-61页 |
5.2.4 健全扶贫瞄准绩效评估机制 | 第61页 |
5.3 加强农村扶贫人口瞄准机制的协调性 | 第61-63页 |
5.3.1 优化农村扶贫瞄准机制的运转规则 | 第61页 |
5.3.2 精简农村扶贫瞄准机制的运转层级 | 第61-62页 |
5.3.3 加强农村扶贫瞄准机制的运转效能 | 第62-63页 |
第6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| 第63-64页 |
6.1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| 第63页 |
6.2 本研究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8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