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1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4页 |
第1章 临床研究 | 第14-30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14-15页 |
1.1.1 诊断标准 | 第14页 |
1.1.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| 第14页 |
1.1.3 研究记录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1.4 获知情同意书及伦理委员会批准 | 第15页 |
1.1.5 分组 | 第15页 |
1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2.1 危险因素的确定 | 第15-16页 |
1.2.2 标本采集及检测 | 第16页 |
1.2.3 统计学处理 | 第16页 |
1.3 结果 | 第16-22页 |
1.3.1 早发组与晚发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| 第16-17页 |
1.3.2 早发组与晚发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| 第17-18页 |
1.3.3 早发组与晚发组血脂及其他生化指标的比较 | 第18页 |
1.3.4 早发组与晚发组血脂异常率的频数分布特点 | 第18-19页 |
1.3.5 不同早发冠心病类型间血脂异常率的频数分布特点 | 第19-20页 |
1.3.6 早发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0-21页 |
1.3.7 早发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| 第21-22页 |
1.3.8 血脂异常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| 第22页 |
1.4 讨论 | 第22-25页 |
1.4.1 各危险因素与早发冠心病血脂变化的关系 | 第23-24页 |
1.4.2 其他生化指标与早发冠心病血脂变化的关系 | 第24页 |
1.4.3 早发冠心病人群的血脂特点 | 第24-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-30页 |
第2章 实验研究 | 第30-44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5页 |
2.1.1 主要仪器 | 第30页 |
2.1.2 主要试剂 | 第30-31页 |
2.1.3 主要试剂配制 | 第31页 |
2.1.4 实验方法 | 第31-35页 |
2.2 结果 | 第35-39页 |
2.2.1 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初筛冠心病中的FH患者 | 第35页 |
2.2.2 初步分析FH患者的血脂水平 | 第35页 |
2.2.3 初步分析FH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| 第35-36页 |
2.2.4 可疑FH患者血脂异常率的频数分布 | 第36-37页 |
2.2.5 可疑FH患者的LDLR基因热点突变检测 | 第37-39页 |
2.2.6 一代测序验证 | 第39页 |
2.3 讨论 | 第39-41页 |
2.3.1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早发冠心病的典型范例 | 第40页 |
2.3.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主要病理基础为LDLR基因突变 | 第40-41页 |
2.3.3 Taq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优势 | 第41页 |
2.4 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第3章 综述 早发冠心病患者常见脂代谢相关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44-53页 |
3.1 影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的基因 | 第44-46页 |
3.1.1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 | 第45页 |
3.1.2 载脂蛋白B-100 | 第45页 |
3.1.3 枯草溶菌素转化酶-9 | 第45-46页 |
3.2 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的基因 | 第46-47页 |
3.2.1 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 | 第46页 |
3.2.2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| 第46-47页 |
3.3 影响TG代谢的基因 | 第47页 |
3.4 其他易感基因 | 第47-49页 |
3.4.1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| 第47-48页 |
3.4.2 CYP27A1 | 第48页 |
3.4.3 肌细胞增强因子-2A | 第48-49页 |
3.4.4 低密度脂蛋白相关受体蛋白 6 | 第49页 |
3.5 早发冠心病风险相关的常见脂代谢基因位点汇总 | 第49-50页 |
3.6 展望 | 第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附录A 患者知情同意书 | 第54-55页 |
附录B 问卷调查表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导师简介 | 第57-5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8-59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