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课题背景及来源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1.2.1 移动环境下的恶意代码传播模型 | 第12-13页 |
1.2.2 社交网络恶意代码及信息传播模型 | 第13-15页 |
1.2.3 移动社交网络恶意代码传播模型 | 第15-17页 |
1.2.4 现有研究中存在主要问题与不足 | 第17-18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4 本文组织结构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移动社交网络特征分析 | 第20-28页 |
2.1 移动社交网络结构特征 | 第20-23页 |
2.1.1 移动社交网络度分布 | 第21页 |
2.1.2 移动社交网络平均路径长度 | 第21-22页 |
2.1.3 移动社交网络聚集系数 | 第22-23页 |
2.1.4 移动社交网络中节点介数 | 第23页 |
2.2 移动社交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| 第23-25页 |
2.2.1 移动社交网络中的小世界现象 | 第23-24页 |
2.2.2 移动社交网络中的无标度特性 | 第24页 |
2.2.3 移动社交网络中的邓巴数(150 定律) | 第24页 |
2.2.4 移动社交网络的同配性 | 第24-25页 |
2.3 微信移动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机制及特点 | 第25-27页 |
2.3.1 微信移动社交平台信息传播机制 | 第25-26页 |
2.3.2 微信移动社交平台信息传播的特点 | 第26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基于Agent的微信移动平台恶意代码传播模型 | 第28-46页 |
3.1 智能AGENT建模仿真技术 | 第28-29页 |
3.2 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信息传播场景分析及AGENT概念建模 | 第29-32页 |
3.2.1 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信息传播场景分析 | 第30页 |
3.2.2 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信息传播场景Agent概念模型 | 第30-32页 |
3.3 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3.1 移动社交网络结构 | 第33页 |
3.3.2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群体 | 第33-34页 |
3.3.3 移动社交平台信息自身因素 | 第34-35页 |
3.4 基于AGENT的恶意代码传播模型 | 第35-43页 |
3.4.1 微信恶意代码传播相关Agent建模 | 第35-38页 |
3.4.2 微信移动平台恶意代码传播及影响因素建模 | 第38-40页 |
3.4.3 恶意代码传播状态转移及演化规则 | 第40-43页 |
3.5 系统框架 | 第43-4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4章 微信移动平台的恶意代码传播仿真实验及分析 | 第46-72页 |
4.1 NETLOGO仿真平台说明 | 第46-47页 |
4.2 微信移动社交用户基础网络拓扑生成方法 | 第47-49页 |
4.3 数据来源及微信移动社交网络初始化 | 第49-52页 |
4.4 基于微信移动社交平台多情境下恶意代码传播实验及分析 | 第52-66页 |
4.4.1 基于好友会话的恶意代码传播实验设计 | 第52-58页 |
4.4.2 基于朋友圈的恶意代码传播实验设计 | 第58-61页 |
4.4.3 基于微信群聊的恶意代码传播实验设计 | 第61-62页 |
4.4.4 基于多情境下的恶意代码传播实验与分析 | 第62-66页 |
4.5 基于不同传播规则的恶意代码传播实验及分析 | 第66-69页 |
4.5.1 基于独立级联传播规则的仿真实验设计 | 第66-67页 |
4.5.2 基于加权级联传播规则的仿真实验设计 | 第67-68页 |
4.5.3 基于线性阈值传播规则的仿真实验设计 | 第68页 |
4.5.4 基于触发传播规则的仿真实验设计 | 第68-69页 |
4.6 拟现实情境下的恶意代码传播仿真实验及分析 | 第69-7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结论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79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