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前言 | 第7-9页 |
第1章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理论探析 | 第9-15页 |
1.1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界定 | 第9-10页 |
1.1.1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定义 | 第9页 |
1.1.2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与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区别 | 第9-10页 |
1.2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0-15页 |
1.2.1 代理理论 | 第10-11页 |
1.2.2 特殊境况理论 | 第11页 |
1.2.3 招牌理论 | 第11-12页 |
1.2.4 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2-15页 |
第2章 域内外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| 第15-26页 |
2.1 欧美国家的适当性制度研究 | 第15-20页 |
2.1.1 美国的适当性规则——从自律规范到监管原则 | 第15-18页 |
2.1.2 欧盟的适当性规则体系 | 第18-20页 |
2.2 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研究 | 第20-24页 |
2.2.1 新加坡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规定 | 第20-22页 |
2.2.2 日本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| 第22-23页 |
2.2.3 香港特区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| 第23-24页 |
2.2.4 台湾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| 第24页 |
2.3 域外和港台地区适当性规则考察的启示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我国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发展状况 | 第26-33页 |
3.1 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规则体系 | 第26-27页 |
3.1.1 创业板市场的投资者适当性 | 第26页 |
3.1.2 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到金融期货适当性规则 | 第26-27页 |
3.1.3 融资融券领域的适当性规则 | 第27页 |
3.2 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3页 |
3.2.1 投资者适当性的内涵以及适用范围不明确 | 第27-28页 |
3.2.2 投资者适当性的法律定位错误 | 第28-29页 |
3.2.3 投资者适当性的相关规定效力层级较低且缺乏体系化 | 第29页 |
3.2.4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内容不完善 | 第29-31页 |
3.2.5 法律责任不明确以及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我国《证券法》中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构建 | 第33-45页 |
4.1 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特点 | 第33-35页 |
4.1.1 投资者适当性的制度目的是投资者保护 | 第33-34页 |
4.1.2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核心是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投资者 | 第34页 |
4.1.3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适用于证券公司为证券销售及推荐业务时 | 第34页 |
4.1.4 强化证券监管是投资者适当性的制度保障 | 第34-35页 |
4.2 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总体框架 | 第35-36页 |
4.3 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具体构建 | 第36-45页 |
4.3.1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定性及规范方式 | 第36-37页 |
4.3.2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内容 | 第37-42页 |
4.3.3 完善证券公司的民事法律责任 | 第42-43页 |
4.3.4 健全纠纷解决机制 | 第43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