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2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| 第15-19页 |
1.2.1 无线异构网络干扰共存技术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2.2 基于DRAS技术的无线异构网络协作技术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2.3 以业务为中心的无线异构网络融合技术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3 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9-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无线异构网络的技术发展与系统仿真方法现状 | 第23-31页 |
2.1 无线异构网络的发展现状 | 第23-24页 |
2.2 相关的系统仿真方法介绍 | 第24-29页 |
2.2.1 系统仿真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5页 |
2.2.2 常用的无线异构网络仿真方法 | 第25-2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无线异构网络干扰共存技术 | 第31-67页 |
3.1 干扰共存问题介绍 | 第31-32页 |
3.2 LTE系统与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干扰共存技术研究 | 第32-46页 |
3.2.1 系统共存场景分析 | 第33-37页 |
3.2.2 相关参数和建模 | 第37-39页 |
3.2.3 确定性分析和仿真 | 第39-46页 |
3.3 LTE系统在非授权频段与WiFi网络共存技术的研究和性能分析 | 第46-55页 |
3.3.1 LTE-LAA系统与WiFi网络的共存技术 | 第46-47页 |
3.3.2 共存吞吐量解析模型的建立 | 第47-50页 |
3.3.3 共存吞吐量的静态概率解析分析 | 第50-53页 |
3.3.4 LAA干扰WiFi的共存仿真 | 第53-55页 |
3.4 5G-NR系统干扰共存技术的研究 | 第55-64页 |
3.4.1 5G-NR共存场景分析 | 第56-57页 |
3.4.2 5G-NR共存性能评估方法 | 第57-59页 |
3.4.3 关键算法实现 | 第59-60页 |
3.4.4 5G-NR系统干扰共存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第四章 基于动态无线接入选择技术的无线异构网络协作技术 | 第67-81页 |
4.1 LTE-LAA与WiFi系统间的无线资源竞争 | 第67-68页 |
4.2 DRAS技术的提出及其资源分配方式的研究 | 第68-72页 |
4.2.1 LAA动态无线接入选择技术DRAS的提出 | 第69-70页 |
4.2.2 网络效用函数的建模 | 第70-72页 |
4.3 用博弈理论优化LTE-LAA DRAS的动态资源分配 | 第72-77页 |
4.3.1 建立博弈优化方法模型 | 第73-74页 |
4.3.2 利用效用函数证明博弈存在均衡 | 第74-77页 |
4.4 DRAS技术的性能仿真 | 第77-7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第五章 以业务为中心的无线异构网络融合技术 | 第81-117页 |
5.1 以业务为中心的频谱资源效率 | 第81-82页 |
5.2 GUL三网中业务频谱效率算法和建模 | 第82-104页 |
5.2.1 LTE系统的业务频谱效率研究 | 第82-90页 |
5.2.2 WCDMA网络的业务频谱效率算法 | 第90-100页 |
5.2.3 GPRS、EDGE数据网络中的业务频谱效率算法 | 第100-104页 |
5.3 移动Web业务QoE评价模型的研究 | 第104-114页 |
5.3.1 一种移动Web业务的QoS评价方法 | 第105-110页 |
5.3.2 将主观感受与等待时间关联起来的QoE评价模型 | 第110-113页 |
5.3.3 实验和仿真结果 | 第113-11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17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7-121页 |
6.1 研究工作总结 | 第117-119页 |
6.2 课题后续研究 | 第119-121页 |
附录 缩略语表 | 第121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-12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