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7页 |
1.2.1 公司成长理论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2 公司成长能力评价综述 | 第13-17页 |
1.2.3 文献综述小结 | 第17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5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1.5.1 本文研究的难点 | 第18页 |
1.5.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2 河南新三板创新层公司概述 | 第20-26页 |
2.1 新三板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| 第20-22页 |
2.1.1 新三板市场的历史沿革 | 第20页 |
2.1.2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| 第20-22页 |
2.2 新三板与主板、创业板的区别 | 第22-23页 |
2.3 河南新三板创新层公司的概况 | 第23-26页 |
2.3.1 新三板分层标准 | 第23-24页 |
2.3.2 新三板创新层公司的特点 | 第24-25页 |
2.3.3 河南新三板创新层公司的总体情况 | 第25-26页 |
3 河南新三板创新层公司成长能力评价体系与方法 | 第26-31页 |
3.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6-29页 |
3.1.1 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26-28页 |
3.1.2 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8-29页 |
3.2 公司成长能力评价方法分析及选择 | 第29-31页 |
4 河南新三板创新层公司成长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| 第31-44页 |
4.1 指标数据的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| 第31-32页 |
4.2 因子分析过程 | 第32-40页 |
4.2.1 指标数据预处理 | 第32页 |
4.2.2 数据适用性检验 | 第32-33页 |
4.2.3 公共因子提取 | 第33-35页 |
4.2.4 公共因子命名 | 第35-37页 |
4.2.5 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 | 第37-40页 |
4.3 运用熵值法计算样本公司成长能力综合得分 | 第40-44页 |
4.3.1 对公共因子得分数据预处理 | 第40-41页 |
4.3.2 计算各公共因子的权重 | 第41-42页 |
4.3.3 计算各样本的综合得分 | 第42-44页 |
5 研究结论及建议 | 第44-52页 |
5.1 结论 | 第44-47页 |
5.2 提升河南新三板创新层公司成长能力的建议 | 第47-51页 |
5.2.1 改善河南新三板创新层公司成长能力的内部环境 | 第48-49页 |
5.2.2 改善河南新三板创新层公司成长能力的外部环境 | 第49-51页 |
5.3 不足与展望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附录Ⅰ 样本公司数据 | 第55-5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