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
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3-26页 |
1.1. 研究背景与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2. 选题目的与意义 | 第19页 |
1.3.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| 第19-24页 |
1.4. 主要认识和创新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龙门山南段构造格局 | 第26-42页 |
2.1.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6-28页 |
2.2. 龙门山南段断裂构造 | 第28-38页 |
2.3. 前陆区褶皱构造 | 第38-42页 |
第3章 青衣江河流地貌 | 第42-60页 |
3.1. 区域冲积地层分布 | 第42-44页 |
3.2. 地貌面测量内容 | 第44-46页 |
3.3. 青衣江河流阶地 | 第46-55页 |
3.4. 青衣江古冲积扇 | 第55-60页 |
第4章 冲积物分析与地貌面对比 | 第60-109页 |
4.1. 古冲积扇的物源 | 第60-69页 |
4.1.1. 沉积物中砾石岩性分析 | 第61-63页 |
4.1.2. 基于重矿物的物源分析 | 第63-69页 |
4.2. 冲积扇的风化程度分析 | 第69-81页 |
4.2.1. 名邛冲积扇红星镇剖面 | 第69-74页 |
4.2.2. 丹思冲积扇青神县剖面 | 第74-79页 |
4.2.3. 名邛扇与丹思扇的比较 | 第79-81页 |
4.3. 定量化的河流阶地对比 | 第81-106页 |
4.3.1. 通过粒度分析对比阶地 | 第82-91页 |
4.3.2. 通过主量元素对比阶地 | 第91-99页 |
4.3.3. 通过微量元素对比阶地 | 第99-106页 |
4.4. 阶地与冲积扇的对比 | 第106-109页 |
4.4.1. 粒度特征差异 | 第106-107页 |
4.4.2. 化学风化程度差异 | 第107-109页 |
第5章 地貌年代学研究 | 第109-128页 |
5.1. 采样方式与测年手段 | 第109-113页 |
5.2. 青衣江阶地测年 | 第113-117页 |
5.3. 青衣江古冲积扇测年 | 第117-119页 |
5.4. 地貌面的形成与废弃因素分析 | 第119-122页 |
5.5. 建立青衣江河流地貌面序列 | 第122-128页 |
5.5.1. 阶地与古冲积扇的空间形态对比 | 第122-124页 |
5.5.2. 河流地貌面序列的建立 | 第124-126页 |
5.5.3. 古青衣江的演化过程 | 第126-128页 |
第6章 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 | 第128-149页 |
6.1. 河流阶地反映的构造变形 | 第128-137页 |
6.1.1. 构造变形的分段分析 | 第128-134页 |
6.1.2. 构造变形特征的讨论 | 第134-137页 |
6.2. 河流阶地变形得出的地壳缩短速率 | 第137-143页 |
6.2.1. 地壳缩短速率计算方法 | 第137-138页 |
6.2.2. 地壳缩短速率的分段计算 | 第138-140页 |
6.2.3. 构造变形的讨论 | 第140-143页 |
6.3. 冲积扇的褶皱变形 | 第143-145页 |
6.4. 前陆区南北向构造 | 第145-149页 |
第7章 问题讨论 | 第149-161页 |
7.1.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讨论 | 第149-152页 |
7.2. 区域应力场与构造的关系 | 第152-154页 |
7.3. 前陆区构造叠加作用 | 第154-159页 |
7.4. 论文存在的问题 | 第159-161页 |
论文插图目录 | 第161-165页 |
论文表格目录 | 第165-166页 |
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66-167页 |
致谢 | 第167-1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8-1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