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0MW超临界机组给水系统控制分析与运行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3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目的 | 第16-17页 |
1.3.1 主要工作内容 | 第16页 |
1.3.2 论文研究目的 | 第16-17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研究对象介绍 | 第18-24页 |
2.1 超临界机组简介 | 第18-19页 |
2.2 超临界机组直流锅炉介绍 | 第19-21页 |
2.2.1 直流锅炉工作原理 | 第19页 |
2.2.2 直流锅炉特点 | 第19-21页 |
2.3 超临界机组直流锅炉给水系统流程 | 第21-22页 |
2.4 直流锅炉给水控制任务 | 第22-23页 |
2.5 超临界机组直流锅炉给水系统的控制策略 | 第23页 |
2.5.1 非直流阶段有两种控制策略 | 第23页 |
2.5.2 直流阶段给水量的控制策略 | 第2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启动和湿态工况阶段给水控制 | 第24-28页 |
3.1 引言 | 第24页 |
3.2 直流锅炉启动状态划分及启动方式选择 | 第24页 |
3.3 锅炉启动阶段给水控制 | 第24-25页 |
3.4 锅炉湿态工况运行下的给水控制 | 第25-26页 |
3.5 湿态工况转干态工况给水控制 | 第26-2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4章 直流锅炉干态工况给水控制分析 | 第28-42页 |
4.1 引言 | 第28页 |
4.2 直流锅炉两种给水控制方式分析 | 第28-29页 |
4.3 中间点焓值给水控制策略 | 第29-30页 |
4.4 给水流量的控制回路 | 第30-33页 |
4.5 影响煤水比的因素 | 第33-37页 |
4.5.1 机组负荷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4.5.2 选择反馈信号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4.5.3 高压加热器的影响 | 第36页 |
4.5.4 煤质变化和受热面结渣的影响 | 第36页 |
4.5.5 燃烧器摆角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5.6 锅炉减温水的影响 | 第37页 |
4.6 机组实际运行给水系统的特点 | 第37-40页 |
4.6.1 机组减少负荷阶段给水控制特点 | 第38-39页 |
4.6.2 机组增加负荷阶段给水控制特点 | 第39-40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5章 RB工况运行给水控制 | 第42-51页 |
5.1 超临界机组RB介绍 | 第42页 |
5.2 超临界机组RB控制基本原理 | 第42-43页 |
5.3 超临界机组RB控制策略 | 第43-45页 |
5.3.1 机组允许最大出力的计算 | 第43-44页 |
5.3.2 实际情况RB触发判断 | 第44-45页 |
5.3.3 机组RB速率的计算 | 第45页 |
5.4 磨煤机RB给水控制 | 第45-47页 |
5.4.1 中负荷单台磨RB | 第45-46页 |
5.4.2 满负荷两台磨RB | 第46-47页 |
5.5 送、引风机RB给水控制 | 第47-49页 |
5.5.1 中负荷引风机RB给水控制 | 第47-48页 |
5.5.2 满负荷送风机RB给水控制 | 第48-4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1-52页 |
6.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| 第51页 |
6.2 论文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展望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