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燃料化学工业(总论)论文--燃料种类及性质论文

超声制备甲醇乳化柴油及其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1 文献综述第12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甲醇乳化柴油的特点第13页
    1.3 甲醇乳化柴油燃料的理论依据第13-14页
    1.4 乳化设备第14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动态乳化器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静态乳化器第16-20页
    1.5 乳化柴油研究概况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乳化设备研究概况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乳化剂研究概况第21页
    1.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1-22页
    1.7 主要研究内容第22-23页
2 研究思路及实验方法第23-29页
    2.1 研究思路第23-24页
    2.2 超声波乳化装置第24-25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复配乳化剂配比筛选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甲醇乳化柴油制备方法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助乳化剂的选择第28-29页
3 甲醇乳化柴油稳定性和分散性的研究第29-49页
    3.1 稳定性的衡量标准第29页
    3.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9-30页
    3.3 复配乳化剂配比筛选第30-32页
    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乳化剂含量对甲醇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转速对甲醇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甲醇含量对甲醇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HLB值对甲醇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高速分散时间对甲醇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超声作用时间对甲醇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超声作用功率对甲醇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3.5 响应面法优化第37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最优操作条件的确定与验证第43-44页
    3.6 甲醇乳化柴油的分散性实验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甲醇含量对甲醇乳化柴油分散性的影响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乳化剂含量对甲醇乳化柴油分散性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高速分散器转速对甲醇乳化柴油分散性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高速分散时间对甲醇乳化柴油分散性的影响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5 超声作用时间对甲醇乳化柴油分散性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6 超声作用功率对甲醇乳化柴油分散性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48-49页
4 甲醇乳化柴油流变性和理化性质的研究第49-60页
    4.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9-50页
    4.2 甲醇乳化柴油的流变性实验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复配乳化剂的流变特性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甲醇乳化柴油的流变特性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超声作用时间对甲醇乳化柴油黏度的影响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超声作用功率对甲醇乳化柴油黏度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4.3 闪点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添加剂含量对甲醇乳化柴油闪点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超声作用参数对甲醇乳化柴油闪点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4.4 凝点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添加剂含量对甲醇乳化柴油凝点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超声作用参数对甲醇乳化柴油凝点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4.5 铜片腐蚀性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甲醇含量对甲醇乳化柴油铜片腐蚀性的影响第57-58页
    4.6 色度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乳化剂含量对甲醇乳化柴油色度的影响第58-59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5 助乳化剂的加入对甲醇乳化柴油甲醇加入量影响的研究第60-65页
    5.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60-61页
    5.2 助乳化剂种类对甲醇乳化柴油甲醇加入量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5.3 同分异构体醇对甲醇乳化柴油甲醇加入量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5.4 甲醇乳化柴油不同制备方法的性能比较第63-64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64-65页
6 总结第65-67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65-66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66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76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76-77页
致谢第77-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多羧酸和含氮配体构筑的Zn(Ⅱ)/Cd(Ⅱ)荧光配合物合成及性能表征
下一篇:GAP改性球形药固化动力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