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1 绪论 | 第17-34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7-18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8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8-28页 |
1.2.1 "分区"研究现状 | 第18-25页 |
1.2.2 存在问题 | 第25-28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28-3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8页 |
1.3.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28-30页 |
1.4 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和主要工作量 | 第30-33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31-32页 |
1.4.3 主要工作量 | 第32-33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2 岩石内摩擦角与粘聚力变化规律的实验分析 | 第34-50页 |
2.1 不同围压下三轴压缩试验 | 第36-41页 |
2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1-43页 |
2.2.1 试验结果汇总 | 第41-42页 |
2.2.2 数据分析 | 第42-43页 |
2.2.3 试验研究结论 | 第43页 |
2.3 塑性软化过程粘聚力及粘聚力软化模量变化规律 | 第43-49页 |
2.3.1 塑性软化阶段环向与径向应力关系 | 第44-45页 |
2.3.2 塑性软化阶段粘聚力变化规律分析 | 第45-49页 |
2.3.3 粘聚力软化模量的变化规律 | 第4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3 围岩4阶段应变软化模型的建立与形成机理研究 | 第50-73页 |
3.1 基本假设 | 第50页 |
3.2 全应力——应变曲线的基本力学性质 | 第50-54页 |
3.3 岩石的全应力—应变曲线与巷道围岩分区之间关系分析 | 第54-56页 |
3.3.1 "围岩应力—应变曲线"的形成 | 第54页 |
3.3.2 "围岩应力——应变曲线"特征 | 第54-55页 |
3.3.3 "围岩应力—应变曲线"的性质 | 第55-56页 |
3.3.4 巷道围岩变形区域的基本划分 | 第56页 |
3.3.5 总结 | 第56页 |
3.4 围岩4阶段应变软化新模型 | 第56-65页 |
3.4.1 围岩变形4阶段应变软化模型形成机理 | 第57-61页 |
3.4.2 围岩变形4阶段应变软化新模型创新性分析 | 第61-65页 |
3.5 轴对称圆形巷道变形的力学机理 | 第65-72页 |
3.5.1 巷道围岩变形因素 | 第65-66页 |
3.5.2 力学机理 | 第66-71页 |
3.5.3 工作面位置对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4 围岩变形分区及位移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| 第73-114页 |
4.1 不同分区类型发生条件分析 | 第73-79页 |
4.1.1 仅出现弹性变形区情况 | 第73-75页 |
4.1.2 围岩中仅存在弹性区与塑性硬化区情况 | 第75-76页 |
4.1.3 弹性区+塑性硬化区+塑性软化区 | 第76-77页 |
4.1.4 弹性区+塑性硬化区+塑性软化区+残余强度区 | 第77-79页 |
4.2 各区域应力分布规律 | 第79-112页 |
4.2.1 弹性区 | 第79-86页 |
4.2.2 塑性硬化区 | 第86-99页 |
4.2.3 塑性软化区 | 第99-107页 |
4.2.4 塑性流动区 | 第107-112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112-114页 |
5 围岩变形分区界面位置确定 | 第114-127页 |
5.1 分区界面位置确定方法 | 第114-115页 |
5.2 基本情况 | 第115-118页 |
5.3 分区界面位置确定的基本原理 | 第118-125页 |
5.3.1 关键点位置确定 | 第118-120页 |
5.3.2 分区界面位置确定 | 第120-12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6 应用举例 | 第127-169页 |
6.1 试验巷道主要工程地质状况 | 第128页 |
6.2 基础准备工作 | 第128-146页 |
6.2.1 巷道围岩地应力测试 | 第128-136页 |
6.2.2 巷道围岩基本性质测试 | 第136-138页 |
6.2.3 蠕变终止轨迹线 | 第138-146页 |
6.3 围岩变形分区确定 | 第146-158页 |
6.3.1 基本力学模型建立 | 第146-148页 |
6.3.2 围岩基本参数计算 | 第148-149页 |
6.3.3 分区界面应力确定 | 第149-151页 |
6.3.4 分区界面位置确定 | 第151-152页 |
6.3.5 松动圈范围确定 | 第152-156页 |
6.3.6 松动圈范围与支护强度之间的关系分析 | 第156-158页 |
6.4 数值模拟分析 | 第158-167页 |
6.4.1 数值模拟方法概述 | 第158-159页 |
6.4.2 圆形巷道的计算机模拟 | 第159-167页 |
6.4.3 总结 | 第167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67-169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69-174页 |
7.1 结论 | 第169-171页 |
7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71-173页 |
7.3 展望 | 第173-1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4-185页 |
致谢 | 第185-186页 |
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186-1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