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42页 |
1.1 发光材料 | 第16-26页 |
1.1.1 发光材料分类 | 第16-17页 |
1.1.2 发光材料的组成 | 第17-18页 |
1.1.3 发光材料的应用 | 第18-20页 |
1.1.3.1 平板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1.1.3.2 照明领域中的应用 | 第19-20页 |
1.1.4 稀土发光材料 | 第20-22页 |
1.1.4.1 稀土离子的电子结构和能级跃迁 | 第20-21页 |
1.1.4.2 稀土离子电偶极跃迁的Judd-Ofelt理论 | 第21-22页 |
1.1.5 发光材料制备方法 | 第22-26页 |
1.1.5.1 高温固相反应法 | 第22-23页 |
1.1.5.2 水热合成法 | 第23页 |
1.1.5.3 溶胶-凝胶法 | 第23-24页 |
1.1.5.4 燃烧法 | 第24页 |
1.1.5.5 微乳液法 | 第24-25页 |
1.1.5.6 化学沉淀法 | 第25-26页 |
1.2 PDP用荧光粉 | 第26-32页 |
1.2.1 PDP工作原理 | 第26-27页 |
1.2.2 PDP用三基色荧光粉 | 第27-30页 |
1.2.3 彩色光的三基色原理与色度图 | 第30-32页 |
1.2.3.1 彩色光的基本参量 | 第30页 |
1.2.3.2 三基色原理 | 第30-31页 |
1.2.3.3 CIE色度图 | 第31-32页 |
1.3 无汞荧光灯 | 第32-33页 |
1.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3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42页 |
第2章 (YGd)BO_3:Eu~(3+)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| 第42-76页 |
2.1 引言 | 第42-43页 |
2.2 实验 | 第43-45页 |
2.2.1 实验原理 | 第43页 |
2.2.2 仪器与试剂 | 第43-44页 |
2.2.3 材料的制备 | 第44-45页 |
2.2.3.1 沉淀法制备荧光粉 | 第44页 |
2.2.3.2 高温球磨法制备荧光粉 | 第44页 |
2.2.3.3 高温固相法制备荧光粉 | 第44-45页 |
2.2.4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| 第45页 |
2.2.4.1 结构分析(XRD) | 第45页 |
2.2.4.2 形貌分析(SEM) | 第45页 |
2.2.4.3 发光性能分析(PL) | 第4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71页 |
2.3.1 沉淀法制备(Y,Gd)BO_3:Eu(3+)荧光粉 | 第45-59页 |
2.3.1.1 沉淀剂种类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2.3.1.2 YBO_3:Eu~(3+)荧光粉的光谱分析 | 第46-50页 |
2.3.1.3 沉淀pH值对荧光粉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2.3.1.4 前驱体焙烧温度对荧光粉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2.3.1.5 铕离子掺杂浓度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| 第53-57页 |
2.3.1.6 钆离子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2.3.2 高温球磨法制备(Y,Gd)BO_3:Eu~(3+)荧光粉 | 第59-71页 |
2.3.2.1 原料预处理对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2.3.2.2 球磨温度对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| 第60-64页 |
2.3.2.3 球磨时间对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2.3.2.4 掺铕量对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| 第65-68页 |
2.3.2.5 钆离子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2.3.2.6 合适工艺条件制备的荧光粉 | 第69-70页 |
2.3.2.7 形态分析 | 第70-71页 |
2.4 两种方法制备的荧光粉的性能对比 | 第71-73页 |
2.5 小结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6页 |
第3章 (YGd)Al_3(BO_3)_4:Eu~(3+)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| 第76-100页 |
3.1 引言 | 第76-77页 |
3.2 实验 | 第77-78页 |
3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77页 |
3.2.2 材料的制备 | 第77-78页 |
3.2.2.1 沉淀法制备荧光粉 | 第77页 |
3.2.2.2 高温球磨法制备荧光粉 | 第77-78页 |
3.2.2.3 高温固相法制备荧光粉 | 第78页 |
3.2.3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| 第78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8-98页 |
3.3.1 沉淀法制备(Y,Gd)Al_3(BO_3)_4:Eu~(3+)荧光粉 | 第78-89页 |
3.3.1.1 焙烧温度对YAl_3(BO_3)_4:Eu~(3+)荧光粉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| 第78-80页 |
3.3.1.2 (Y,Gd)Al_3(BO_3)_4:Eu~(3+)荧光粉的光谱分析 | 第80-82页 |
3.3.1.3 Gd~(3+)离子掺杂浓度对材料结构和发光性能影响 | 第82-86页 |
3.3.1.4 掺铕量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| 第86-89页 |
3.3.1.5 荧光粉形貌 | 第89页 |
3.3.2 高温球磨法制备(Y,Gd)Al_3(BO_3)_4:Eu~(3+)荧光粉 | 第89-95页 |
3.3.2.1 球磨温度对YAl_3(BO_3)_4:Eu~(3+)荧光粉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| 第89-90页 |
3.3.2.2 球磨时间对材料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| 第90-92页 |
3.3.2.3 铕离子掺杂量对YAl_3(BO_3)_4:Eu~(3+)荧光粉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| 第92-94页 |
3.3.2.4 钆离子掺杂量对材料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| 第94-95页 |
3.3.3 两种制备方法的对比 | 第95-98页 |
3.4 小结 | 第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0页 |
第4章 MAl_2B_2O_7:Eu~(3+)(M=Ca,Sr,Ba)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| 第100-128页 |
4.1 引言 | 第100页 |
4.2 实验 | 第100-102页 |
4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100-101页 |
4.2.2 材料的制备 | 第101页 |
4.2.2.1 化学沉淀法制备MAl_2B_2O_7(M=Ca,Sr,Ba)荧光粉 | 第101页 |
4.2.2.2 高温球磨法制备荧光粉 | 第101页 |
4.2.3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| 第101-102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2-124页 |
4.3.1 沉淀法制备MAl_2B_2O_7:Eu~(3+)(M=Ca,Sr,Ba)发光材料 | 第102-111页 |
4.3.1.1 MAl_2B_2O_7:Eu~(3+)(M=Ca,Sr,Ba)的晶体结构 | 第102-104页 |
4.3.1.2 MAl_2B_2O_7:Eu~(3+)(M=Ca、Sr、Ba)的发光性能 | 第104-106页 |
4.3.1.3 MAl_2B_2O_7:Eu~(3+)(M=Ca、Sr、Ba)的色坐标分析 | 第106页 |
4.3.1.4 SrAl_2B_2O_7:Eu~(3+)前驱体TG-DTA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4.3.1.5 SrAl_2B_2O_7:Eu~(3+)前驱体焙烧温度对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| 第107-108页 |
4.3.1.6 焙烧时间对SrAl_2B_2O_7:Eu~(3+)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| 第108-110页 |
4.3.1.7 Eu~(3+)的掺杂量对SrAl_2B_2O_7:Eu~(3+)粉体性能的影响 | 第110-111页 |
4.3.2 高温球磨法制备SrAl_2B_2O_7:Eu~(3+)发光材料及发光性能研究 | 第111-124页 |
4.3.2.1 球磨温度对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| 第111-112页 |
4.3.2.2 球磨时间对粉体结构和发光性影响 | 第112-114页 |
4.3.2.3 Eu~(3+)的掺杂量对SrAl_2B_2O_7:Eu~(3+)粉体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| 第114-117页 |
4.3.2.4 电荷补偿剂对粉体结构及发光性的影响 | 第117-124页 |
4.4 小结 | 第124-1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-128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8-132页 |
5.1 结论 | 第128-129页 |
5.2 展望 | 第129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-13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34-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