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2 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1.5 论文的研究框架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22-34页 |
2.1 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| 第22-23页 |
2.1.1 文件检索范围分析 | 第22页 |
2.1.2 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| 第22-23页 |
2.2 单层次网络上相继故障研究综述 | 第23-27页 |
2.2.1 基于节点的相继故障研究 | 第23-26页 |
2.2.2 基于边的相继故障研究 | 第26页 |
2.2.3 同时考虑节点和边的相继故障研究 | 第26-27页 |
2.3 耦合网络上相关文献综述 | 第27-31页 |
2.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4.1 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 | 第31-32页 |
2.4.2 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| 第32页 |
2.5 已有研究成果对本文的启示 | 第32-34页 |
第3章 复杂网络相关理论基础 | 第34-39页 |
3.1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 | 第34-36页 |
3.1.1 节点的度与度分布 | 第34-35页 |
3.1.2 平均路径长度 | 第35页 |
3.1.3 聚类系数 | 第35-36页 |
3.1.4 介数 | 第36页 |
3.2 复杂网络的基本模型及其性质 | 第36-39页 |
3.2.1 随机网络 | 第37页 |
3.2.2 小世界网络 | 第37-38页 |
3.2.3 无标度网络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不考虑负荷的耦合网络边相继故障模型构建 | 第39-55页 |
4.1 引言 | 第39-40页 |
4.2 模型描述 | 第40-42页 |
4.3 耦合网络模型的构建 | 第42-43页 |
4.3.1 网络模型的选择 | 第42页 |
4.3.2 多网络间耦合模式的设计 | 第42-43页 |
4.4 耦合网络抵制边相继故障的鲁棒性分析 | 第43-53页 |
4.4.1 度量指标的确定 | 第43-44页 |
4.4.2 无标度网络的对比分析 | 第44-48页 |
4.4.3 随机网络的对比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4.4 耦合网络的拓扑结构对鲁棒性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4.5 耦合网络边相继故障模型的整体保护策略 | 第53-5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5章 带负荷的耦合网络边相继故障模型构建 | 第55-83页 |
5.1 引言 | 第55-56页 |
5.2 两阶段边相继故障模型 | 第56-61页 |
5.2.1 相继故障模型描述 | 第56-59页 |
5.2.2 两阶段边相继故障的动态演化过程 | 第59-60页 |
5.2.3 多网络间耦合连接模式的设计 | 第60-61页 |
5.3 耦合网络抵制全局性相继故障的鲁棒性研究 | 第61-68页 |
5.3.1 度量指标的确定 | 第61-63页 |
5.3.2 数值模拟 | 第63-67页 |
5.3.3 耦合网络边相继故障模型的整体预防策略 | 第67-68页 |
5.4 耦合网络边相继故障负荷模型的袭击策略研究 | 第68-78页 |
5.4.1 袭击策略 | 第69-70页 |
5.4.2 度量指标的确定 | 第70-71页 |
5.4.3 袭击策略对比分析 | 第71-77页 |
5.4.4 耦合网络边相继故障模型的局部保护策略 | 第77-78页 |
5.5 耦合网络边相继故障负荷模型的优化策略研究 | 第78-82页 |
5.5.1 优化耦合网络间的连接模式 | 第78-79页 |
5.5.2 耦合网络优化前后的鲁棒性对比 | 第79-81页 |
5.5.3 优化后耦合网络的局部保护策略 | 第81-82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6章 边相继故障模型的实例分析 | 第83-91页 |
6.1 引言 | 第83-84页 |
6.2 无负荷的边相继故障模型的实例分析 | 第84-86页 |
6.3 边相继故障负荷模型的实例分析 | 第86-90页 |
6.3.1 耦合网络边相继故障负荷模型的全局性分析 | 第86-87页 |
6.3.2 耦合网络边相继故障负荷模型的局部分析 | 第87-9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1-94页 |
7.1 结论 | 第91-92页 |
7.2 论文的核心创新点 | 第92-93页 |
7.3 展望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3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103-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