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1-53页 |
1.1 纳米材料(nanomaterial)简介 | 第21页 |
1.2 光功能纳米材料 | 第21-22页 |
1.3 镧系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简介 | 第22-30页 |
1.3.1 上转换机理 | 第22-24页 |
1.3.2 镧系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合成 | 第24-27页 |
1.3.3 NaYF_4掺杂体系的性质及应用 | 第27-29页 |
1.3.4 NaYF_4合成机理研究 | 第29-30页 |
1.4 贵金属简介 | 第30-38页 |
1.4.1 贵金属纳米粒子 | 第30-31页 |
1.4.2 贵金属(Au)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| 第31-33页 |
1.4.3 Au纳米粒子的应用 | 第33-36页 |
1.4.4 不对称异质组装 | 第36-38页 |
1.5 纳米晶的分离 | 第38-50页 |
1.5.1 磁分离法 | 第38-39页 |
1.5.2 色谱法 | 第39-40页 |
1.5.3 电泳法 | 第40-41页 |
1.5.4 膜分离法 | 第41页 |
1.5.5 选择性沉淀法 | 第41-42页 |
1.5.6 密度梯度离心分离 | 第42-50页 |
1.6 本课题选择的目的、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50-53页 |
1.6.1 本课题选择的目的与意义 | 第50-51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51-53页 |
第二章 实验与测试分析方法 | 第53-57页 |
2.1 实验药品及其主要仪器设备 | 第53-54页 |
2.1.1 实验药品 | 第53-54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54页 |
2.2 实验方法及测试手段 | 第54-57页 |
2.2.1 密度梯度溶液的配制 | 第54-55页 |
2.2.2 表征手段 | 第55-57页 |
第三章 NaYF_4:Yb/Er纳米粒子的分离及相转换研究 | 第57-74页 |
3.1 引言 | 第57-58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58-60页 |
3.2.1 实验方案 | 第58-59页 |
3.2.2 实验步骤 | 第59-60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0-73页 |
3.3.1 油溶性NaYF_4:Yb/Er纳米粒子的TEM表征及相应的XRD表征 | 第60页 |
3.3.2 NaYF_4:Yb/Er的密度梯度分离以及各典型组分的上转换发光 | 第60-62页 |
3.3.3 分离后各组分TEM、HRTEM、XRD、EDS表征 | 第62-65页 |
3.3.4 不同时间下合成的NaYF_4:Yb/Er TEM表征及EDS能谱图 | 第65-66页 |
3.3.5 不同时间下合成NaREF_4纳米晶体的TEM表征 | 第66-67页 |
3.3.6 生成机理研究 | 第67-69页 |
3.3.7 调控合成研究 | 第69-73页 |
3.4 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四章 基于密度梯度离心的Au纳米颗粒的组装 | 第74-104页 |
4.1 引言 | 第74-75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75-76页 |
4.2.1 实验方案 | 第75页 |
4.2.2 实验步骤 | 第75-76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6-103页 |
4.3.1 通过碰撞实现胶体颗粒的不对称组装 | 第76-78页 |
4.3.2 密度梯度溶液的选择 | 第78-82页 |
4.3.3 离心场中的碰撞反应 | 第82-83页 |
4.3.4 离心场中的碰撞反应后样品表征 | 第83-85页 |
4.3.5 碰撞反应组装体的捕捉 | 第85-86页 |
4.3.6 碰撞反应的优化 | 第86-87页 |
4.3.7 碰撞反应与随机反应得到的组装体偏离大颗粒重心距离的统计图 | 第87-92页 |
4.3.8 不同MPA量对组装体的影响 | 第92-94页 |
4.3.9 油水界面的金颗粒的密堆积组装 | 第94-97页 |
4.3.10 离心场中引入油水界面通过碰撞方法得到不对称组装体 | 第97页 |
4.3.11 碰撞概率的计算 | 第97-99页 |
4.3.12 离心场中的均质组装 | 第99-103页 |
4.4 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104-106页 |
本论文创新点 | 第106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-120页 |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0-121页 |
作者和导师简介 | 第121-122页 |
附件 | 第122-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