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州电厂烟塔合一工程项目前期综合评价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第2章 烟塔合一工程项目前期综合评价理论概述 | 第16-26页 |
| ·烟塔合一技术概述 | 第16-19页 |
| ·烟塔合一技术定义 | 第16-18页 |
| ·烟塔合一技术的应用前提 | 第18页 |
| ·烟塔合一技术工艺系统 | 第18页 |
| ·烟塔合一技术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| ·可行性研究概述 | 第19-21页 |
| ·可行性研究概念 | 第19-20页 |
| ·可行性研究作用 | 第20-21页 |
| ·工程项目前期综合评价概述 | 第21-25页 |
| ·工程项目前期综合评价的依据 | 第21页 |
| ·工程项目前期综合评价的目的 | 第21-22页 |
| ·工程项目前期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 | 第22-24页 |
| ·工程项目前期综合评价的主要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| 第3章 徐州电厂烟塔合一工程项目客观条件分析 | 第26-34页 |
| ·总平面布置方案 | 第26页 |
| ·地理位置 | 第26-27页 |
| ·交通运输 | 第27页 |
| ·燃料条件 | 第27-28页 |
| ·水文气象 | 第28-31页 |
| ·工程地质 | 第31-32页 |
| ·水源条件 | 第32-33页 |
| ·结论 | 第3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4章 徐州电厂烟塔合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| 第34-41页 |
| ·工程投资编制依据 | 第34页 |
| ·工程投资总额 | 第34页 |
| ·建设规模和资金来源 | 第34-35页 |
| ·投资效益综合评价 | 第35-40页 |
| ·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5页 |
| ·经济效益评价模型选择 | 第35-38页 |
| ·经济效益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| 第38-40页 |
| ·经济效益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第5章 徐州电厂烟塔合一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| 第41-49页 |
| ·环保执行标准 | 第41页 |
| ·环境质量标准 | 第41页 |
| ·排放标准 | 第41页 |
| ·烟塔合一预测模式和计算方案 | 第41-46页 |
| ·预测模式和污染气象资料来源 | 第41-42页 |
| ·烟塔合一方案预测结果 | 第42-44页 |
| ·不利气象条件下的小时浓度预测 | 第44-45页 |
| ·湿沉降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冷却塔和烟囱烟气排放影响 | 第46页 |
| ·冷却塔和烟囱落地浓度计算结果对比 | 第46页 |
| ·烟塔和烟囱排放对市区各关心点浓度的附加值 | 第46页 |
| ·结论 | 第46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第6章 徐州电厂烟塔合一工程项目前期综合评价 | 第49-54页 |
| 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9-51页 |
| ·前期综合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| 第49-50页 |
| ·确定前期综合评价指标 | 第50-51页 |
| ·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| 第51页 |
| ·前期综合评价 | 第51-53页 |
| ·前期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7章 结论 | 第54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7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59-60页 |
| 论文摘要 | 第60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