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池盘管采暖系统热量利用及运行调节措施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5页 |
1.1.1 课题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2 燃池技术的发展形式及技术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5-21页 |
1.2.1 燃料阴燃机理 | 第15-18页 |
1.2.2 燃池技术性能及应用 | 第18-19页 |
1.2.3 炕与其他采暖方式应用 | 第19-21页 |
1.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21页 |
1.4 本文主要工作和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1.4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4.2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2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2-24页 |
2 燃池盘管采暖农村示范住宅热性能实测对比研究 | 第24-39页 |
2.1 实测调查 | 第24-27页 |
2.1.1 实测背景 | 第24页 |
2.1.2 实测对象 | 第24-26页 |
2.1.3 实测内容及方案 | 第26-27页 |
2.2 示范住宅采暖方式的技术特点 | 第27-29页 |
2.2.1 燃池盘管系统采暖技术 | 第27-28页 |
2.2.2 优化灶炕采暖技术 | 第28-29页 |
2.2.3 被动式集热墙采暖技术 | 第29页 |
2.3 不同采暖方式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| 第29-38页 |
2.3.1 散热源热面温度分布 | 第29-31页 |
2.3.2 室内热湿环境 | 第31-35页 |
2.3.3 室内空气品质 | 第35-37页 |
2.3.4 经济性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3 燃池盘管采暖系统阴燃热量多级利用实验研究 | 第39-50页 |
3.1 燃池阴燃能量多级利用 | 第39-40页 |
3.2 实验平台搭建及测试系统设计 | 第40-42页 |
3.2.1 实验平台搭建 | 第40-41页 |
3.2.2 测试内容及方法 | 第41-42页 |
3.2.3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42页 |
3.3 实测结果分析 | 第42-49页 |
3.3.1 燃池盘管采暖地板表面温度分布 | 第42-44页 |
3.3.2 燃池盘管系统采暖室内热湿环境 | 第44-47页 |
3.3.3 燃池地板表面温度与室内气温相关性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4 燃池盘管采暖系统热量利用方式理论分析 | 第50-64页 |
4.1 燃池盘管采暖系统燃池内部热性能分析 | 第50-57页 |
4.1.1 基本假设 | 第50-52页 |
4.1.2 燃池内部辐射热性能 | 第52-54页 |
4.1.3 燃池内部对流热性能 | 第54-56页 |
4.1.4 燃池内部总换热热性能 | 第56-57页 |
4.2 燃池盘管采暖系统能量流向特性研究 | 第57-62页 |
4.2.1 系统的传热过程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2.2 系统各部分的热量分布情况 | 第59-62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5 燃池盘管采暖系统运行调节措施 | 第64-84页 |
5.1 燃池盘管采暖系统运行调节的必要性 | 第64-66页 |
5.1.1 冬季采暖热负荷的特点 | 第64-65页 |
5.1.2 燃料阴燃的特点 | 第65-66页 |
5.2 运行调节参数及技术的确定 | 第66-68页 |
5.2.1 影响系统运行的主要参数 | 第66-67页 |
5.2.2 室内气温及采暖地板表面温度的确定 | 第67-68页 |
5.2.3 系统调节技术的确定 | 第68页 |
5.3 燃池盘管采暖系统不同调节方式对比分析 | 第68-74页 |
5.3.1 淋水加湿+变流量调节方式 | 第68-71页 |
5.3.2 限制供氧+变流量调节方式 | 第71-74页 |
5.4 燃池盘管采暖系统运行调节模式案例分析 | 第74-82页 |
5.4.1 燃池盘管采暖系统设计 | 第74-78页 |
5.4.2 确定调温板开启度与室外气温的关系 | 第78-8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4-86页 |
创新点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1页 |
附录 燃池阴燃理论基础 | 第91-9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9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 | 第94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