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磁控溅射法制备柔性基底ZAO薄膜及其性能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0-11页
    1.2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分类、性质及制备第11页
    1.3 ZAO透明导电膜及其性质第11-13页
    1.4 ZAO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溶胶-凝胶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化学气相沉积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喷雾热解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脉冲激光沉积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分子束外延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6 溅射法第15-16页
    1.5 ZAO薄膜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第16-18页
    1.6 ZAO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本文研究的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9-20页
第2章 磁控溅射原理第20-28页
    2.1 磁控溅射现象第20页
    2.2 磁控溅射法沉积薄膜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磁控溅射法原理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溅射沉积法的分类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磁控溅射法的特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射频溅射镀膜原理第23-24页
    2.3 薄膜的生长机理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新相形核阶段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薄膜生长阶段第24-26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6-28页
第3章 ZAO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第28-44页
    3.1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真空抽气系统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溅射镀膜室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检测组件第31-32页
    3.2 ZAO薄膜的制备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选择实验材料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片的清洗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清洁靶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安装基片和靶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制备薄膜第33-34页
    3.3 ZAO薄膜样品第34-37页
    3.4 薄膜表征仪器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表面形貌的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晶体结构的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光学性能的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电学性能的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2-44页
第四章 工艺参数对ZAO薄膜的性能影响第44-72页
    4.1 溅射功率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溅射功率对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溅射功率对薄膜透光性能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溅射功率对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实验结论第50页
    4.2 工作压力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第50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工作压力对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工作压力对薄膜透光性能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工作压力对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实验结论第56页
    4.3 溅射时间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溅射时间对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溅射时间对薄膜透光性能的影响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溅射时间对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实验结论第62页
    4.4 基片温度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第62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基片温度对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基片温度对薄膜透光性能的影响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基片温度对薄膜导电性能的影响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实验结论第68-69页
    4.5 基片温度为125℃时薄膜的性能研究第69-71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71-72页
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2-74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72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72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80页
致谢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板坯电磁旋流连铸过程流场的实验研究
下一篇:混合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在车辆路径问题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