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兴安岭中部中三叠世孟恩陶勒盖侵入岩体的动力学背景及其意义
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第1章 前言 | 第12-18页 |
| 1.1 选题依据 | 第12-14页 |
| 1.1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1.1.2 存在问题 | 第13-14页 |
| 1.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| 1.2.1 交通位置及行政区划 | 第14-15页 |
| 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| 1.2.3 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1.3 完成主要工作量 | 第16-18页 |
| 第2章 大兴安岭中部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8-26页 |
| 2.1 研究区的大地构造位置 | 第18页 |
| 2.2 区域地层 | 第18-22页 |
| 2.2.1 前中生代地层 | 第19-20页 |
| 2.2.2 中新生代地层 | 第20-22页 |
| 2.3 区域岩浆岩 | 第22-24页 |
| 2.3.1 华力西期 | 第23页 |
| 2.3.2 印支期 | 第23页 |
| 2.3.3 燕山期 | 第23-24页 |
| 2.4 区域构造 | 第24-26页 |
| 2.4.1 前中生代主要构造特征 | 第25页 |
| 2.4.2 中生代主要构造特征 | 第25-26页 |
| 第3章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| 第26-38页 |
| 3.1 岩体地质特征 | 第26页 |
| 3.2 岩体的岩石类型及侵入期次划分 | 第26-32页 |
| 3.3 矿物学特征 | 第32-35页 |
| 3.3.1 斜长石 | 第32-33页 |
| 3.3.2 黑云母 | 第33-35页 |
| 3.4 岩体形成时代 | 第35-38页 |
| 3.4.1 接触关系 | 第35-37页 |
| 3.4.2 同位素年龄 | 第37-38页 |
| 第4章 孟恩陶勒盖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8-44页 |
| 4.1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8-44页 |
| 4.1.1. 主量元素特征 | 第38-40页 |
| 4.1.2 微量元素特征 | 第40-44页 |
| 第5章 锆石U-Pb年代学研究 | 第44-50页 |
| 5.1 锆石特征 | 第44页 |
| 5.2 定年方法选择 | 第44-45页 |
| 5.3 实验过程 | 第45-46页 |
| 5.4 定年结果及讨论 | 第46-50页 |
| 第6章 孟恩陶勒盖岩体岩石成因及动力学意义 | 第50-58页 |
| 6.1 花岗岩成因分类 | 第50-51页 |
| 6.2 孟恩陶勒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类型归属 | 第51-52页 |
| 6.3 物源 | 第52-53页 |
| 6.4 成岩物理化学条件 | 第53-54页 |
| 6.4.1 温度 | 第53页 |
| 6.4.2 压力 | 第53-54页 |
| 6.4.3 地壳厚度 | 第54页 |
| 6.5 问题讨论 | 第54-58页 |
| 结论 | 第58-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0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2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