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目录 | 第5-8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2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9-10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| 第10-1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3.2 本文主要技术研究路线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油田概况及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12-20页 |
2.1 区域地理位置 | 第12页 |
2.2 勘探开发历程 | 第12-13页 |
2.3 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13-20页 |
2.3.1 研究区地层划分的方法 | 第13页 |
2.3.2 研究区地层划分的依据 | 第13-16页 |
2.3.3 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| 第16-20页 |
第三章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研究 | 第20-34页 |
3.1 研究区沉积类型 | 第20-22页 |
3.1.1 分流河道 | 第21页 |
3.1.2 分流间湾 | 第21-22页 |
3.2 研究区单井相分析 | 第22-23页 |
3.3 研究区连井剖面分析 | 第23-28页 |
3.4 研究区沉积微相平面特征 | 第28-31页 |
3.4.1 长6_3沉积微相特征 | 第28-29页 |
3.4.2 长6_2沉积微相特征 | 第29页 |
3.4.3 长6_1沉积微相特征 | 第29-30页 |
3.4.4 延9_2沉积微相特征 | 第30页 |
3.4.5 延9_1沉积微相特征 | 第30页 |
3.4.6 延8_2沉积微相特征 | 第30-31页 |
3.4.7 延8_1沉积微相特征 | 第31页 |
3.5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| 第31-34页 |
3.5.1 长6砂体展布特征 | 第31-32页 |
3.5.2 延9砂体展布特征 | 第32-33页 |
3.5.3 延8砂体展布特征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| 第34-50页 |
4.1 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34-37页 |
4.1.1 砂岩特征 | 第34-36页 |
4.1.2 填隙物 | 第36-37页 |
4.2 储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| 第37-39页 |
4.2.1 孔隙类型 | 第37-38页 |
4.2.2 孔隙结构 | 第38-39页 |
4.3 储层物性 | 第39-41页 |
4.4 储层非均质性 | 第41-47页 |
4.4.1 层间非均质性 | 第41-42页 |
4.4.2 层内非均质性 | 第42-43页 |
4.4.3 平面非均质性 | 第43-47页 |
4.5 储层敏感性及润湿性 | 第47-50页 |
4.5.1 储层敏感性 | 第47-49页 |
4.5.2 储层润湿性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油藏特征及储量计算 | 第50-57页 |
5.1 油藏类型 | 第50-51页 |
5.1.1 构造—岩性油藏 | 第50页 |
5.1.2 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 | 第50-51页 |
5.2 研究区压力与温度 | 第51页 |
5.3 研究区流体性质 | 第51-52页 |
5.3.1 地面原油性质 | 第51-52页 |
5.3.2 地层水性质 | 第52页 |
5.4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及油层有效厚度及其下限标准研究 | 第52-54页 |
5.5 储量计算 | 第54-57页 |
5.5.1 储量参数的确定 | 第55页 |
5.5.2 储量复算结果 | 第55-57页 |
第六章 油藏工程论证 | 第57-78页 |
6.1 试油试采特征 | 第57页 |
6.2 开发原则 | 第57-58页 |
6.3 注水开发可行性分析 | 第58-61页 |
6.4 水驱采收率的标定 | 第61-63页 |
6.4.1 中国不同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经验公式 | 第61页 |
6.4.2 中国水驱砂岩油藏经验公式 | 第61-62页 |
6.4.3 谢尔卡乔夫公式 | 第62页 |
6.4.4 综合标定 | 第62-63页 |
6.5 合理采油速度及单井产能确定 | 第63-65页 |
6.5.1 视流度法 | 第63页 |
6.5.2 地层系数曲线回归法 | 第63-65页 |
6.5.3 试采统计法 | 第65页 |
6.5.4 综合标定 | 第65页 |
6.6 井网设计 | 第65-70页 |
6.6.1 井网部署原则 | 第65-66页 |
6.6.2 井网选择 | 第66-67页 |
6.6.3 合理井网密度 | 第67-70页 |
6.6.4 合理井距、排距确定 | 第70页 |
6.7 压力系统设计 | 第70-76页 |
6.7.1 压力系统建立原则 | 第70-72页 |
6.7.2 油藏破裂压力 | 第72-73页 |
6.7.3 油藏注水压力的合理界限 | 第73-75页 |
6.7.4 油田最低流压界限 | 第75页 |
6.7.5 合理生产压差 | 第75-76页 |
6.8 注水强度及注水量 | 第76-78页 |
6.8.1 注采比 | 第76页 |
6.8.2 合理注水强度 | 第76页 |
6.8.3 注水量 | 第76-78页 |
第七章 开发方案部署 | 第78-86页 |
7.1 总体方案部署 | 第78-80页 |
7.2 初步开发方案 | 第80-83页 |
7.2.1 井网形式 | 第80页 |
7.2.2 方案设计 | 第80-83页 |
7.3 开发方案指标预测 | 第83-85页 |
7.4 方案的实施要求 | 第85-86页 |
7.4.1 钻井及录井要求 | 第85页 |
7.4.2 完井和和打开油气层的投产要求 | 第85页 |
7.4.3 井下作业要求 | 第85页 |
7.4.4 注水实施要求 | 第85-86页 |
结论及建议 | 第86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1页 |
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1-92页 |
详细摘要 | 第92-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