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7-35页 |
1.1 前言 | 第17页 |
1.2 超重力技术概述 | 第17-20页 |
1.3 水脱氧技术简述 | 第20-23页 |
1.4 超重力旋转床中流体流态及流体力学的研究 | 第23-32页 |
1.4.1 超重力旋转床内流体流动状态的可视化研究 | 第23-28页 |
1.4.2 填料表面液膜厚度 | 第28-29页 |
1.4.3 填料空隙内液滴直径 | 第29页 |
1.4.4 旋转床空腔区内液滴的直径 | 第29-30页 |
1.4.5 液体在填料中的平均径向速度 | 第30页 |
1.4.6 液体在旋转填料床空腔区的径向速度 | 第30页 |
1.4.7 持液量 | 第30-31页 |
1.4.8 气相压降 | 第31页 |
1.4.9 液相停留时间 | 第31-32页 |
1.5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32-35页 |
1.5.1 选题意义 | 第32-33页 |
1.5.2 本课题研究内容 | 第33-35页 |
第二章 超重力真空水脱氧过程的实验研究 | 第35-45页 |
2.1 实验装置 | 第35-36页 |
2.2 实验流程以及分析方法 | 第36-38页 |
2.2.1 实验流程 | 第36-37页 |
2.2.2 分析方法 | 第37-38页 |
2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3页 |
2.3.1 真空度对水脱氧效果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2.3.2 温度对真空水脱氧效果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2.3.3 旋转床转速对真空水脱氧效果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2.3.4 液相流率对真空水脱氧效果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三章 超重力真空水脱氧过程的模型建立 | 第45-51页 |
3.1 传质模型及其假设 | 第45-46页 |
3.2 传质模型的数学描述 | 第46-4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超重力真空水脱氧过程的数值模拟 | 第51-73页 |
4.1 真空度的影响 | 第51-55页 |
4.1.1 真空度对液滴内溶解氧的浓度分布以及k_L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4.1.2 真空度对于出口处溶解氧浓度以及总体积传质系数K_La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4.2 温度的影响 | 第55-59页 |
4.2.1 温度对液滴内溶解氧的浓度分布以及k_L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4.2.2 温度对于出口处溶解氧浓度以及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4.3 旋转床转速的影响 | 第59-65页 |
4.3.1 旋转床转速对液滴内溶解氧的浓度分布以及k_L的影响 | 第59-63页 |
4.3.1.1 液滴直径对液滴内溶解氧的浓度分布以及k_L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4.3.1.2 液滴寿命对液滴内溶解氧的浓度分布以及k_L的影响 | 第61-63页 |
4.3.2 旋转床转速对于出口处水溶氧浓度以及总体积传质系数K_La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4.4 液相流率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4.4.1 液相流率对液滴内水溶氧的浓度分布以及k_L的影响 | 第65页 |
4.4.2 液相流率对于出口处溶解氧浓度以及总体积传质系数K_La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4.5 填料外径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4.6 实验验证 | 第68-72页 |
4.6.1 总体积传质系数的对比 | 第68-71页 |
4.6.2 脱氧率的对比 | 第71-72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3-75页 |
5.1 结论 | 第73页 |
5.2 建议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1页 |
附录 | 第81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9页 |
作者与导师简介 | 第89-91页 |
附件 | 第91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