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缩写词表 | 第7-9页 |
前言 | 第9-12页 |
文献回顾 | 第12-29页 |
一、BCG 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8页 |
1. BCG 的抗肿瘤作用 | 第12-14页 |
2. BCG 抗肿瘤作用机制 | 第14-18页 |
二、MUC1 作为抗肿瘤靶点的研究综述 | 第18-22页 |
1. MUC1 的结构 | 第18-19页 |
2. MUC1 的分布 | 第19-20页 |
3. MUC1 作为抗肿瘤靶点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2页 |
三、热休克蛋白(HSP)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9页 |
1. 概述 | 第22-23页 |
2. 热休克蛋白90 和70 的结构 | 第23-24页 |
3. 热休克蛋白与肿瘤 | 第24页 |
4. 热休克蛋白和APC | 第24-25页 |
5. 热休克蛋白与疫苗 | 第25-26页 |
6. 热休克蛋白激发免疫反应的机制 | 第26-29页 |
材料与方法 | 第29-44页 |
1. 材料 | 第29-30页 |
1.1 试剂和耗材 | 第29页 |
1.2 实验动物 | 第29-30页 |
1.3 细胞 | 第30页 |
1.4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0页 |
2. 实验方法 | 第30-44页 |
2.1 MUC1 转染B16 肿瘤细胞的建立 | 第30-32页 |
2.2 MUC1 转染细胞的WesternBlot 鉴定 | 第32-33页 |
2.3 MUC1-B16/C57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| 第33-34页 |
2.4 动物实验 | 第34-37页 |
2.5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制备 | 第37页 |
2.6 DC 的培养和诱导 | 第37-38页 |
2.7 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分析 | 第38-40页 |
2.8 CTL 杀伤实验 | 第40-42页 |
2.9 DC 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测定 | 第42页 |
2.10 检测HSP65 抗体的ELISA 方法的建立 | 第42-43页 |
2.11 病理切片 | 第43页 |
2.12 统计学分析 | 第43-44页 |
实验结果 | 第44-59页 |
1. BCG 和HSP65-MUC1 联合应用对HSP65-MUC1 所激发的特异性抑瘤作用影响的小鼠体内实验 | 第44-47页 |
1.1 MUC1 转染的B16 肿瘤细胞的鉴定结果 | 第44页 |
1.2 BCG 和HSP65-MUC1 联合应用对HSP65-MUC1 所激发的特异性抑瘤作用的影响 | 第44-47页 |
2. 幼鼠免疫BCG 对HSP65-MUC1 所激发的特异性抑瘤作用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3. 体内存在HSP65抗体对HSP65-MUC1所激发的特异性抑瘤作用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4. BCG 对HSP65-MUC1 特异性抑瘤效果增效作用的机制探讨 | 第52-57页 |
4.1 BCG 免疫小鼠产生HSP65 抗体的测定 | 第52-53页 |
4.2 BCG 和HSP65-MUC1 对DC 的活化 | 第53-54页 |
4.3 免疫复合物对DC 的活化 | 第54-55页 |
4.4 BCG 和HSP65-MUC1 对DC 产生IL-6 和TNFα水平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4.5 BCG 和HSP65-MUC1 在小鼠体内诱生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 | 第57页 |
5. BCG 和HSP65-MUC1 多次免疫对小鼠器官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图和照片 | 第59-67页 |
讨论 | 第67-75页 |
1.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67-68页 |
2. BCG对HSP65-MUC1 所激发的特异性抑瘤作用的影响 | 第68-70页 |
3. 免疫复合物的交叉递呈作用 | 第70-71页 |
4. 体内HSP65抗体的存在对HSP65-MUC1所激发的特异性抑瘤作用的影响 | 第71-75页 |
结论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97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情况 | 第97-98页 |
创新性声明 | 第98-99页 |
中文摘要 | 第99-106页 |
Abstract | 第106页 |
致谢 | 第114-116页 |
本人简历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