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一、刑事诉讼证人特免权制度基础问题探讨 | 第11-18页 |
(一) 证人特免权的语义 | 第11-12页 |
(二) 证人特免权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(三) 证人特免权的性质 | 第13-15页 |
(四) 刑事诉讼证人特免权的价值 | 第15-18页 |
1、积极价值 | 第15-18页 |
(1) 社会价值一维护特定的基本社会利益和关系 | 第15-16页 |
(2) 伦理价值一体现了法律对证人自由的保障 | 第16-17页 |
(3) 法律价值一是诉讼模式日益公平的体现 | 第17页 |
(4) 经济价值一是节约司法资源的体现 | 第17-18页 |
2、消极价值 | 第18页 |
二、刑事诉讼证人特免权的域外考察和评价 | 第18-27页 |
(一)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关于刑事证人特免权设置的异同比较 | 第18-24页 |
1、相同点 | 第19-21页 |
(1) 证人特免权适用的情形大体相同 | 第19页 |
(2) 证人特免权的行使都会受到限制 | 第19-20页 |
(3) 证人行使特免权的程序基本相同 | 第20-21页 |
2、差异性 | 第21-24页 |
(1) 证人特免权的产生基础不同 | 第21页 |
(2) 设置证人特免权的目的不同 | 第21-22页 |
(3) 证人特免权的形成途径不同 | 第22页 |
(4) 证人特免权的主体范围不同 | 第22-23页 |
(5) 证人特免权的存续期间不同 | 第23-24页 |
(6) 证人特免权的决定主体不同 | 第24页 |
(7) 证人特免权的行使方式不同 | 第24页 |
(二) 域外证人特免权的总体评价 | 第24-27页 |
1、英美法系国家的诉讼模式更有利于证人特免权的行使 | 第24-25页 |
2、大陆法系国家证人特免权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过于宽泛之嫌 | 第25-26页 |
3、大陆法系国家证人特免权的立法更统一可行 | 第26-27页 |
三、我国刑事诉讼证人特免权的现状 | 第27-30页 |
(一) 证人特免权的立法现状 | 第27页 |
(二) 我国刑事诉讼法证人特免权制度缺失的原因 | 第27-30页 |
1、思想原因:打击犯罪为主、保护权利为辅 | 第28页 |
2、历史原因: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影响 | 第28-29页 |
3、现实原因:维护政治统治需要、司法技术和水平限制、学界反对声音还很高 | 第29-30页 |
四、我国设置刑事诉讼证人特免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30-33页 |
(一) 我国设置证人特免权的必要性 | 第30-31页 |
1、特免权的设置将为寻找其他证据证明事实提供依据 | 第30页 |
2、设置证人特免权是我国现有刑事法律的内在要求 | 第30-31页 |
3、赋予证人特免权是证人履行作证义务的保障 | 第31页 |
(二) 我国设置证人特免权的可行性 | 第31-33页 |
1、内因 | 第31-33页 |
(1) 古代容隐制度的承袭奠定了我国证人特免权制度的基础 | 第31-32页 |
(2) 法治水平的提升和法制观念的进步推动了特免权在我国的建立 | 第32-33页 |
2、外因 | 第33页 |
五、我国刑事诉讼证人特免权的构建 | 第33-39页 |
(一) 证人特免权的主体构建 | 第34-35页 |
1、亲属 | 第34页 |
2、职业人员 | 第34页 |
3、公务人员 | 第34-35页 |
4、证人 | 第35页 |
(二) 证人特免权的内容构建 | 第35-37页 |
1、亲属特免权 | 第35-36页 |
2、职业特免权 | 第36页 |
3、公务特免权 | 第36-37页 |
4、反对强自我归罪特免权 | 第37页 |
(三) 证人特免权的行使程序构建 | 第37-39页 |
1、申请程序 | 第37-38页 |
2、审查和决定程序 | 第38页 |
3、救济程序 | 第38-39页 |
六、证人特免权相关配套制度的构建 | 第39-41页 |
(一) 强制作证制度的设立 | 第39-40页 |
(二) 证人豁免制度的构建 | 第40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后记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