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汽车工程论文--各种汽车论文--各种能源汽车论文--电动汽车论文

某型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优化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主要符号表第6-10页
1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课题来源、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课题来源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3 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现状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电动汽车基本结构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关键技术第14-15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1.5 本章小结第16-17页
2 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第17-32页
    2.1 动力系统参数匹配目标及方案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目标车型参数及性能指标要求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动力系统参数匹配目标、任务及原则第18-19页
    2.2 纯电动汽车受力分析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空气阻力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滚动阻力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坡道阻力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加速阻力第21页
    2.3 电动汽车性能分析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纯电动汽车动力性分析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纯电动汽车经济性分析第24页
    2.4 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选型及参数匹配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驱动电机功率的匹配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驱动电机转矩的匹配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驱动电机转速的匹配第26页
    2.5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选型及参数匹配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电池类型的选择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电池组容量的匹配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电池组数目的选择第27-28页
    2.6 纯电动汽车传动系传动比设计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传动系最大传动比选择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传动系最小传动比选择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传动系统档位数的选择第29-30页
    2.7 初步匹配结果第30页
    2.8 本章小结第30-32页
3 纯电动汽车仿真模型建立与性能仿真第32-51页
    3.1 Advisor软件简介第32-33页
    3.2 Advisor软件主要特点第33-34页
    3.3 Advisor仿真过程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整车参数定义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运行仿真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仿真结果输出形式第37-38页
    3.4 电动汽车部件建模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整车模型的建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蓄电池模型的建立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电机/控制器模块的建立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主减速器模型的建立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车轮模型的建立第44-45页
    3.5 电动汽车仿真结果第45-50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4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传动系参数优化第51-65页
    4.1 多目标优化问题基本概念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多目标优化问题定义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最优解和Pareto最优解第51-52页
    4.2 遗传算法介绍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遗传算法及其特点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遗传算法第53-54页
    4.3 多目标优化函数模型的建立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优化设计变量的确定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优化目标函数的确立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优化约束条件的确立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优化函数的建立第58-59页
    4.4 优化过程及结果分析第59-63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3-65页
5 纯电动汽车动力性与经济性试验第65-74页
    5.1 整车准备第65-66页
    5.2 动力性能测试试验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最高车速试验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加速性能试验第68-70页
    5.3 续驶里程及能量消耗试验第70-73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3-74页
6 结论与展望第74-76页
    6.1 论文总结第74页
    6.2 工作展望第74-76页
致谢第76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机器视觉的路径识别及避障导航系统
下一篇:市场条件下多区域电力系统分布式暂态稳定仿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