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航空、航天论文--航空论文--基础理论及试验论文--空气动力学论文

基于等离子体高能合成射流的快响应直接力技术研究

摘要第11-12页
ABSTRACT第12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-15页
    1.2 传统直接力技术介绍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推力矢量控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侧向喷流控制第16-17页
    1.3 等离子体激励器及其研究进展第17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直流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第20-24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工作第24-25页
第二章 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法第25-40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5-26页
    2.2 试验系统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电参数测量系统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高速阴影系统第27-28页
    2.3 单丝扭摆式微冲量测量系统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单丝扭摆式微冲量测量系统设计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微冲量计算模型第32-34页
    2.4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微冲量测量误差与精度分析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微冲量测量误差分析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空气阻力对激励器射流冲量测量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微冲量测量精度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2.5 试验系统验证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电参数测量系统试验验证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高速阴影系统试验验证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单丝扭摆式微冲量测量系统试验验证第37-38页
    2.6 小结第38-40页
第三章 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直接力特性研究第40-62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0-41页
    3.2 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数值模拟研究第41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数值计算模型及验证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环境压强对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冲量影响第49-51页
    3.3 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直接力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第51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及其电源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激励器腔体体积的影响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激励器电极间距的影响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激励器射流孔径的影响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激励器腔体深径比的影响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激励器放电频率的影响第59-60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60-62页
第四章 三电极等离子体高能合成射流激励器的直接力特性研究第62-78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2-63页
    4.2 三电极等离子体高能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数值计算模型及气体加热效率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三电极等离子体高能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过程分析第65-66页
    4.3 三电极等离子体高能合成射流直接力影响因素研究第66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三电极等离子体高能合成射流激励器结构设计及其工作原理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激励器腔体体积的影响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激励器电极间距的影响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激励器射流孔径的影响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激励器腔体深径比的影响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激励器放电电容量的影响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激励器环境压强的影响第74-76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76-78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8-82页
    5.1 全文工作总结第78-80页
    5.2 创新点第80-81页
    5.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第81-82页
致谢第82-84页
参考文献第84-89页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9页
    发明专利第89页
    学术论文第89页

论文共8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端口互连的并行离散事件仿真对象可视化开发技术研究
下一篇:基于簇的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时间同步与控制信道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