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传统直接力技术介绍 | 第15-17页 |
1.2.1 推力矢量控制 | 第15-16页 |
1.2.2 侧向喷流控制 | 第16-17页 |
1.3 等离子体激励器及其研究进展 | 第17-24页 |
1.3.1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 | 第17-18页 |
1.3.2 直流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 | 第18-20页 |
1.3.3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 | 第20-24页 |
1.4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法 | 第25-40页 |
2.1 引言 | 第25-26页 |
2.2 试验系统 | 第26-28页 |
2.2.1 电参数测量系统 | 第26-27页 |
2.2.2 高速阴影系统 | 第27-28页 |
2.3 单丝扭摆式微冲量测量系统 | 第28-34页 |
2.3.1 单丝扭摆式微冲量测量系统设计 | 第28-32页 |
2.3.2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微冲量计算模型 | 第32-34页 |
2.4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微冲量测量误差与精度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4.1 微冲量测量误差分析 | 第34页 |
2.4.2 空气阻力对激励器射流冲量测量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4.3 微冲量测量精度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5 试验系统验证 | 第36-38页 |
2.5.1 电参数测量系统试验验证 | 第36-37页 |
2.5.2 高速阴影系统试验验证 | 第37页 |
2.5.3 单丝扭摆式微冲量测量系统试验验证 | 第37-38页 |
2.6 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直接力特性研究 | 第40-62页 |
3.1 引言 | 第40-41页 |
3.2 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数值模拟研究 | 第41-51页 |
3.2.1 数值计算模型及验证 | 第41-46页 |
3.2.2 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2.3 环境压强对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冲量影响 | 第49-51页 |
3.3 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直接力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| 第51-60页 |
3.3.1 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及其电源 | 第52-54页 |
3.3.2 两电极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 | 第54-55页 |
3.3.3 激励器腔体体积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3.3.4 激励器电极间距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3.3.5 激励器射流孔径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3.3.6 激励器腔体深径比的影响 | 第59页 |
3.3.7 激励器放电频率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3.4 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四章 三电极等离子体高能合成射流激励器的直接力特性研究 | 第62-78页 |
4.1 引言 | 第62-63页 |
4.2 三电极等离子体高能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| 第63-66页 |
4.2.1 数值计算模型及气体加热效率分析 | 第63-65页 |
4.2.2 三电极等离子体高能合成射流激励器工作过程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3 三电极等离子体高能合成射流直接力影响因素研究 | 第66-76页 |
4.3.1 三电极等离子体高能合成射流激励器结构设计及其工作原理 | 第68-69页 |
4.3.2 激励器腔体体积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4.3.3 激励器电极间距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4.3.4 激励器射流孔径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3.5 激励器腔体深径比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4.3.6 激励器放电电容量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4.3.7 激励器环境压强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4.4 小结 | 第76-78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2页 |
5.1 全文工作总结 | 第78-80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80-81页 |
5.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9页 |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89页 |
发明专利 | 第89页 |
学术论文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