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未硫化橡胶本构模型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轮胎施工设计方法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子午线轮胎成型缺陷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轮胎未硫化橡胶本构模型 | 第17-28页 |
2.1 粘弹性材料的基本力学特性 | 第17-18页 |
2.1.1 蠕变和应力松弛 | 第17页 |
2.1.2 率相关性 | 第17-18页 |
2.1.3 温度相关性 | 第18页 |
2.2 粘弹性理论 | 第18-22页 |
2.2.1 Maxwell模型 | 第18页 |
2.2.2 Kelvin模型 | 第18-19页 |
2.2.3 广义Maxwell模型 | 第19-20页 |
2.2.4 未硫化橡胶粘弹性本构模型 | 第20-22页 |
2.3 未硫化橡胶力学试验及本构模型参数识别 | 第22-25页 |
2.3.1 剪切松弛试验 | 第22-23页 |
2.3.2 单轴拉伸试验 | 第23-24页 |
2.3.3 本构模型参数识别 | 第24-25页 |
2.4 未硫化橡胶力学试验数值模拟 | 第25-27页 |
2.4.1 剪切应力松弛试验模拟 | 第25-26页 |
2.4.2 单轴拉伸试验模拟 | 第26-2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轮胎一次法成型仿真与半成品部件逆向成型仿真方法 | 第28-43页 |
3.1 轮胎一次法成型工艺 | 第28-31页 |
3.1.1 一次法成型机结构 | 第28-29页 |
3.1.2 一次法成型施工设计 | 第29-31页 |
3.2 轮胎成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3页 |
3.2.1 单元类型的选取 | 第31-32页 |
3.2.2 接触模拟 | 第32页 |
3.2.3 成型仿真分析有限元模型 | 第32-33页 |
3.3 轮胎成型过程的数值模拟 | 第33-36页 |
3.3.1 主鼓部件贴合 | 第33页 |
3.3.2 辅助鼓部件贴合 | 第33页 |
3.3.3 生胎成型 | 第33-34页 |
3.3.4 硫化机内定型 | 第34-36页 |
3.4 轮胎成型仿真精度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5 半成品部件逆向成型仿真方法 | 第37-40页 |
3.5.1 胎面胶形状的确定 | 第38页 |
3.5.2 胎体、内衬和胎肩垫胶形状的确定 | 第38-39页 |
3.5.3 三角胶形状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3.5.4 其它半成品形状的确定 | 第40页 |
3.5.5 半成品部件形状的对比 | 第40页 |
3.6 半成品部件逆向成型仿真方法的验证 | 第40-42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轮胎成型缺陷分析及工艺参数改进方法 | 第43-60页 |
4.1 胎体帘线弯曲机理分析及改进 | 第43-49页 |
4.1.1 胎体帘线弯曲机理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1.2 子口平面宽度对胎体帘线弯曲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4.1.3 辅助鼓周长对胎体帘线弯曲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1.4 仿真结果试验验证 | 第48-49页 |
4.2 胎里不平机理分析及解决方法 | 第49-55页 |
4.2.1 0°缠绕轮胎结构设计 | 第49-50页 |
4.2.2 胎里不平机理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2.3 曲面辅助鼓成型法 | 第52-54页 |
4.2.4 曲面辅助鼓成型法的试验验证 | 第54-55页 |
4.3 带束层帘线角度变化机理分析及改进 | 第55-58页 |
4.3.1 子午线轮胎二次法成型过程仿真 | 第55-56页 |
4.3.2 轮胎带束层帘线角度变化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3.3 施工设计参数对带束层帘线角度变化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0-63页 |
5.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| 第60-61页 |
5.2 论文创新点 | 第61-62页 |
5.3 工作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