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3 研究评述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目的、研究内容、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8-22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3.3 研究思路 | 第19-20页 |
1.3.4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3.5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| 第22-34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22-28页 |
2.1.1 民航业 | 第22页 |
2.1.2 民航业特点 | 第22-25页 |
2.1.3 民航业发展涉及的部门 | 第25-28页 |
2.2 跨部门合作的概念 | 第28-30页 |
2.2.1 跨部门合作的定义 | 第28-29页 |
2.2.2 跨部门合作的主要内容 | 第29-30页 |
2.2.3 跨部门合作的类型 | 第30页 |
2.3 民航业跨部门合作的必要性 | 第30-34页 |
2.3.1 民航业自身特点的内在要求 | 第31页 |
2.3.2 解决民航业发展面临问题的有效手段 | 第31页 |
2.3.3 行业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 | 第31-32页 |
2.3.4 整合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| 第32-33页 |
2.3.5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广西民航业跨部门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| 第34-48页 |
3.1 广西民航业发展的现状 | 第34-38页 |
3.1.1 整体实力不强 | 第34-36页 |
3.1.2 发展不协调 | 第36-37页 |
3.1.3 自身保障能力不够 | 第37页 |
3.1.4 外部资源支持不足 | 第37-38页 |
3.2 广西民航业跨部门合作的现状 | 第38-45页 |
3.2.1 跨部门合作的领域 | 第38-40页 |
3.2.2 跨部门合作的方式 | 第40-41页 |
3.2.3 跨部门合作的内容 | 第41-43页 |
3.2.4 跨部门合作的成就 | 第43-44页 |
3.2.5 跨部门合作的水平 | 第44-45页 |
3.3 广西民航业跨部门合作的主要问题 | 第45-48页 |
3.3.1 跨部门合作的管理体制因素 | 第45-46页 |
3.3.2 跨部门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| 第46页 |
3.3.3 跨部门合作的“碎片化” | 第46-47页 |
3.3.4 跨部门合作的文化 | 第47页 |
3.3.5 跨部门合作的经济基础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国外民航业跨部门合作的经验 | 第48-53页 |
4.1 国外民航业跨部门合作情况 | 第48-51页 |
4.1.1 美国民航业跨部门合作情况 | 第48-50页 |
4.1.2 欧盟民航业跨部门合作情况 | 第50-51页 |
4.2 国外民航业跨部门合作给我们的启示 | 第51-53页 |
4.2.1 民航发展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 | 第51页 |
4.2.2 注重民航业协同发展 | 第51-52页 |
4.2.3 行业管理完成了由管制到放松管制的演变 | 第52页 |
4.2.4 民航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合作发展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广西民航业发展跨部门合作路径 | 第53-61页 |
5.1 制定广西民航业跨部门合作的战略目标 | 第53-54页 |
5.1.1 近期跨部门合作的战略目标 | 第53-54页 |
5.1.2 远期跨部门合作的战略目标 | 第54页 |
5.2 建立广西民航业多元主体参与的跨部门合作机制 | 第54-59页 |
5.2.1 建立广西民航业跨部门合作领导协调机制 | 第54-57页 |
5.2.2 建立广西民航业跨部门合作信息共享机制 | 第57-58页 |
5.2.3 建立广西民航业跨部门合作激励机制 | 第58-59页 |
5.3 加强广西民航业跨部门合作文化建设 | 第59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