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误差补偿技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1 误差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 | 第10-11页 |
1.2.2 误差建模技术的发展状况 | 第11-12页 |
1.2.3 误差补偿技术的发展状况 | 第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状况总结 | 第12-13页 |
1.4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2 基于多体系统理论的等效切削力综合误差建模 | 第15-29页 |
2.1 多体系统拓扑结构分析 | 第15页 |
2.2 多体系统低序体阵列 | 第15-16页 |
2.3 多体系统中相邻体间特征矩阵的推导 | 第16-20页 |
2.3.1 无误差情况下相邻体间旋转运动的特征矩阵 | 第16-17页 |
2.3.2 无误差条件下相邻体间直线运动的特征矩阵 | 第17-18页 |
2.3.3 实际运动情况下变换矩阵的推导 | 第18-20页 |
2.4 数控机床系统结构的描述 | 第20-22页 |
2.5 三轴数控机床坐标系的设定 | 第22-23页 |
2.5.1 基座标系的确立 | 第22页 |
2.5.2 体坐标系方向的设定 | 第22页 |
2.5.3 坐标系位置的确立 | 第22-23页 |
2.6 等效切削力综合误差补偿模型 | 第23-28页 |
2.6.1 等效切削力综合误差特征矩阵 | 第23-26页 |
2.6.2 等效切削力综合误差补偿模型的创建 | 第26-28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3 等效切削力综合误差数值测量与模型参数辨识 | 第29-44页 |
3.1 恒定载荷加载方案 | 第29-31页 |
3.1.1 恒定载荷加载的目的 | 第29页 |
3.1.2 恒定载荷加载系统的设计 | 第29-30页 |
3.1.3 恒定载荷的实际加载 | 第30-31页 |
3.2 等效切削力综合误差直接测量的可行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3 铣削力测量实验 | 第32-34页 |
3.3.1 铣削力测量条件 | 第32-33页 |
3.3.2 铣削力的实际测量 | 第33-34页 |
3.4 激光干涉仪简介 | 第34-36页 |
3.5 等效切削力综合误差参数的辨识方法 | 第36-42页 |
3.5.1 九线法的测量原理 | 第36-37页 |
3.5.2 十八项等效切削力综合误差参数的辨识 | 第37-41页 |
3.5.3 综合垂直度误差参数的辨识 | 第41-4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4 等效切削力综合误差补偿软件的设计 | 第44-56页 |
4.1 误差补偿软件设计平台 | 第44页 |
4.2 等效切削力综合误差补偿软件的总体方案 | 第44-46页 |
4.2.1 程序编写的主要流程 | 第44-45页 |
4.2.2 等效切削力误差补偿软件的主体架构 | 第45-46页 |
4.3 有关数控指令的补偿算法 | 第46-50页 |
4.3.1 机床各补偿点误差计算的理论基础 | 第46-48页 |
4.3.2 点到点的G代码补偿机理 | 第48页 |
4.3.3 直线进给运动的G代码补偿机理 | 第48-49页 |
4.3.4 圆弧运动的G代码补偿机理 | 第49-50页 |
4.4 误差补偿软件的设计 | 第50-55页 |
4.4.1 基于MATLAB的误差参数求解方法 | 第50-52页 |
4.4.2 九线法动态链接库dll的生成及调用 | 第52-53页 |
4.4.3 误差补偿模型动态链接库的生成及调用 | 第53-5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5 等效切削力综合误差补偿试验 | 第56-64页 |
5.1 试验条件及参数选取 | 第56-57页 |
5.2 补偿效果的试验验证 | 第57-62页 |
5.2.1 理想状况下的加工实验 | 第57页 |
5.2.2 几何误差软件补偿 | 第57-61页 |
5.2.3 等效切削力综合误差软件补偿 | 第61-62页 |
5.3 工件加工精度的测量 | 第62-63页 |
5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6.1 结论 | 第64页 |
6.2 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1-72页 |
导师简介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