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6页 |
1.1.1 我国反垄断公力实施低效 | 第13-14页 |
1.1.2 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缺失 | 第14-16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9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6-17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7-19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 文献综述 | 第20-24页 |
1.4.1 反垄断私人诉讼本体范畴 | 第20-21页 |
1.4.2 反垄断私人诉讼价值冲突 | 第21-22页 |
1.4.3 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 | 第22-24页 |
1.5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| 第24-26页 |
1.6 论文的创新与有待思考的问题 | 第26-28页 |
1.6.1 论文的创新 | 第26-27页 |
1.6.2 有待思考的问题 | 第27-28页 |
第2章 反垄断私人诉讼理论基础 | 第28-49页 |
2.1 反垄断私人诉讼本体范畴 | 第28-30页 |
2.2 反垄断私人诉讼特征 | 第30-39页 |
2.2.1 价值的社会决定性 | 第31-33页 |
2.2.2 法律依据的社会规制性 | 第33-34页 |
2.2.3 规制对象的特殊性 | 第34-36页 |
2.2.4 社会秩序的构建性 | 第36-38页 |
2.2.5 价值目标的公益性 | 第38-39页 |
2.3 反垄断私人诉讼的功能与缺陷 | 第39-49页 |
2.3.1 功能 | 第39-45页 |
2.3.2 缺陷 | 第45-49页 |
第3章 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问题分析 | 第49-67页 |
3.1 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沿革 | 第49-51页 |
3.1.1 制度的诞生 | 第49-50页 |
3.1.2 制度的发展 | 第50-51页 |
3.2 案例数据分析 | 第51-60页 |
3.3 制度障碍 | 第60-67页 |
3.3.1 诉讼主体范围狭窄 | 第60-61页 |
3.3.2 群体诉讼制度缺失 | 第61-62页 |
3.3.3 专家证人制度残缺 | 第62-63页 |
3.3.4 行政垄断规制乏力 | 第63-64页 |
3.3.5 程序衔接机制残缺 | 第64-67页 |
第4章 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研析 | 第67-144页 |
4.1 制度困境探究——以价值理论为视角 | 第67-89页 |
4.1.1 反垄断私人诉讼价值追求的演变 | 第67-73页 |
4.1.2 价值冲突的源泉——法的价值与法的价值观 | 第73-80页 |
4.1.3 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的价值冲突 | 第80-89页 |
4.2 原告的主体资格 | 第89-97页 |
4.2.1 确定原告主体的方法 | 第90-91页 |
4.2.2 间接购买者的原告资格 | 第91-94页 |
4.2.3 社会团体的原告资格 | 第94-96页 |
4.2.4 竞争者的原告资格 | 第96-97页 |
4.3 对分散个体诉讼的解救——群体诉讼制度 | 第97-111页 |
4.3.1 群体诉讼制度成因 | 第97-98页 |
4.3.2 集团诉讼制度 | 第98-104页 |
4.3.3 团体诉讼制度 | 第104-106页 |
4.3.4 公益诉讼制度 | 第106-109页 |
4.3.5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 | 第109-111页 |
4.4 专家证人制度 | 第111-118页 |
4.4.1 专家证人的诉讼地位 | 第112-113页 |
4.4.2 专家证人的选择 | 第113-114页 |
4.4.3 专家证词的合格要件 | 第114-117页 |
4.4.4 专家证词的限定 | 第117-118页 |
4.4.5 专家证词侵权的规制 | 第118页 |
4.5 行政垄断的规制 | 第118-137页 |
4.5.1 博弈论视野下地区封锁的收益分析 | 第119-121页 |
4.5.2 我国行政垄断的成因 | 第121-126页 |
4.5.3 我国行政垄断的后果 | 第126-130页 |
4.5.4 我国行政垄断规制的进路 | 第130-137页 |
4.6 私人诉讼与行政执法的衔接 | 第137-144页 |
4.6.1 程序肇始时的关系 | 第137-139页 |
4.6.2 程序竞合时的中止选择 | 第139-142页 |
4.6.3 程序终结时诉讼判决与行政决定的效力选择 | 第142-144页 |
第5章 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完善 | 第144-169页 |
5.1 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价值冲突消除 | 第144-151页 |
5.1.1 意识形态价值冲突的消除 | 第145-148页 |
5.1.2 竞争文化价值冲突的消除 | 第148-151页 |
5.2 原告主体资格扩展 | 第151-154页 |
5.2.1 间接购买者原告资格确认 | 第151-152页 |
5.2.2 社会团体原告资格确认 | 第152-153页 |
5.2.3 竞争者原告资格确认 | 第153-154页 |
5.3 群体诉讼制度的完善 | 第154-160页 |
5.3.1 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 | 第154-158页 |
5.3.2 反垄断公益诉讼制度的引入 | 第158-160页 |
5.4 专家证人制度的完善 | 第160-162页 |
5.4.1 确认专家证言的证据属性 | 第160-161页 |
5.4.2 确定专家证言的有效要件 | 第161-162页 |
5.5 行政垄断规制的完善 | 第162-166页 |
5.5.1 行政垄断存在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| 第163页 |
5.5.2 抽象行政垄断行为的规制 | 第163-165页 |
5.5.3 受规制行为范畴 | 第165-166页 |
5.6 完善私人诉讼与行政执法的程序衔接 | 第166-169页 |
5.6.1 程序肇始时的衔接 | 第166-167页 |
5.6.2 程序竞合时的中止关系 | 第167-168页 |
5.6.3 两者裁定结果的相互关系 | 第168-169页 |
结束语 | 第169-1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2-181页 |
致谢 | 第181-18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1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