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主流媒体微博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研究--以“@澎湃新闻”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.绪论第11-16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与来源——主流媒体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传统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需求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微博舆论引导的融合背景——“两个舆论场”第14页
    1.2 研究视角选择——积极引导的积极视角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视角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积极社会制度的积极影响第15-16页
2.媒体微博发展与研究概况第16-31页
    2.1 强大支撑——微博的发展与现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微博的含义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微博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微博的功能与特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微博用户分析——基于新浪微博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小结第19页
    2.2 行进中的媒体微博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“自给自足”——媒体微博研究分析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“高、专”缺位——媒体微博研究层次分析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倍数级增长——媒体微博研究纵向分析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“先锋”阵地——媒体微博研究范围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集中、加强——媒体微博研究关注度分析第22-23页
    2.3 我国媒体微博研究现状综述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稳中发展,“颠覆”未来——媒体微博的发展、现状与未来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取长补短——媒体微博中的媒介融合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创新固有模式化——媒体微博的运营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殊途同归:矩阵化——媒体微博传播中的问题与策略第24-25页
    2.4 新浪微博中的媒体微博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均衡发展——媒体微博类型分布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诉求媒体圈内消息——业内人士的关注倾向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工作就是工作——媒体帐号发博活跃度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媒体粉丝的关注选择倾向第27页
    2.5 亟需把关人——(主流)媒体微博中的舆论引导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把关人缺失与加强——媒体微博中的舆论引导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把关人缺位与沟通桥梁——主流媒体微博的舆论引导第28-31页
3.积极心理学概念及研究综述第31-48页
    3.1 国外积极心理学研究发展与现状第31-32页
    3.2 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发展与现状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理解一致——积极心理学概念研究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“革命”?——积极心理学意义研究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主次清晰——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多样交叉——积极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与应用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小结第34页
    3.3 积极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六大美德——积极心理品质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积极体验(Positive Experience)和消极体验(Negtive Experience)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积极情绪(Positive Affective)和消极情绪(Negtive Affective)第38页
    3.4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(Broaden-and-build theory)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积极情绪的建构作用及其螺旋式上升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“最佳配比”第40页
    3.5 积极社会制度(Positive Institution)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研究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积极的社会制度研究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从制度到个人——积极社会制度如何对个体产生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第43页
    3.6 舒适=积极社制度?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舒适定义概述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舒适理论的建构及发展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舒适的积极概念框架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媒介舒适度第46页
    3.7 简化积极社会制度框架量表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简化舒适状况量表(GCQ)的信效度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中文版简化舒适状况量表的信效度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简化积极社会制度框架量表的信效度第47-48页
4.研究设计第48-62页
    4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48页
    4.2 研究问题第48页
    4.3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48-49页
    4.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49页
    4.5 研究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文献分析法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内容分析法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比较研究法第50页
    4.6 样本选择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“@澎湃新闻”选择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“@澎湃新闻”样本选择第51页
    4.7 实施步骤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文献整理,夯实理论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选择、修订量表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数据统计与检测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数据分析第52页
    4.8 新闻传播领域的框架理论研究综述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8.1 文献样本选择与结构特征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8.2 框架理论研究综述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8.3 框架理论的内涵与外延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8.4 框架的内容与分类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8.5 框架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8.6 框架与知识、文化的关系第55页
    4.9 “@澎湃新闻”新闻框架的编码与测量方法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9.1 新闻信源框架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9.2 新闻标题框架——标题关键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9.3 微博新闻版块框架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9.4 微博报道议题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9.5 新闻报道倾向框架第59页
    4.10 “@澎湃新闻”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编码与测量方法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0.1 量表内容及测量方法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0.2 量表中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第60-62页
5.“@澎湃新闻”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分析第62-75页
    5.1 “@澎湃新闻”新闻框架分析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时政之重——“@澎湃新闻”新闻文本词频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主流媒体之源——“@澎湃新闻”新闻信源分析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“政治”动作——“@澎湃新闻”标题关键词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“时事”+“政治”——“@澎湃新闻”一级版块分布与报道议题分布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“打虎记”记打虎——“@澎湃新闻”二级版块分布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6 积极为主,平衡为辅——“@澎湃新闻”微博报道倾向第65-66页
    5.2 “@澎湃新闻”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中的积极、消极情感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集中的积极情感与离散的消极情感——“@澎湃新闻”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中的情感水平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新闻倾向、点赞数、转发数——积极、消极情感与新闻框架中的弱相关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“时事”+“政治”+“主流媒体”——积极、消极情感与新闻框架中的显著相关第68-69页
    5.3 “@澎湃新闻”积极社会制度框架分析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心理满足最优——“@澎湃新闻”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与内部各要素相关性分析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较高水平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——“@澎湃新闻”积极社会制度框架水平分析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“@澎湃新闻”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与其新闻框架各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第70-72页
    5.4 “@澎湃新闻”框架小结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积极的时、政呈现——“@澎湃新闻”新闻框架小结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积极的心理与情感满足——“@澎湃新闻”积极社会制度框架小结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报道议题的倾向与选择——“@澎湃新闻”的积极新闻框架第73-75页
6.主流媒体微博的舆论引导策略与未来第75-80页
    6.1 主流媒体微博的舆论引导策略探究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Weakness——舆论领袖(Opinion Leader)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Stronger——舆论合力引导主流意识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小结第78页
    6.2 研究局限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样本选择单一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第78页
    6.3 研究展望第78-79页
    6.4 结语第79-80页
参考文献第80-84页
附录1 舒适状况量表第84-85页
附录2 简化积极社会制度框架量表第85-86页
附录3 “@澎湃新闻”微博文本样本(40 条)第86-100页
后记第100-101页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01页

论文共10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张翎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亊
下一篇:里尔克诗歌孤寂情绪基调之成因和特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