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4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研究综述 | 第17-24页 |
1.2.1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历史进程 | 第17-18页 |
1.2.2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研究的主要特征 | 第18-20页 |
1.2.3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观点 | 第20-24页 |
1.3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结构的空间分析 | 第24-27页 |
1.3.1 长江三角洲区域空间分析概念 | 第24-26页 |
1.3.2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结构的拓扑(分类) | 第26-27页 |
1.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系统学研究 | 第27-39页 |
1.4.1 自组织系统理论 | 第28-31页 |
1.4.2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 | 第31-33页 |
1.4.3 控制论 | 第33-34页 |
1.4.4 博弈论 | 第34-36页 |
1.4.5 用系统论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问题 | 第36-39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安排 | 第39-41页 |
第二章 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界定 | 第41-54页 |
2.1 长江三角洲区域传统的界定概念及其分析 | 第41-42页 |
2.1.1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传统概念 | 第41页 |
2.1.2 传统长江三角洲概念的分析 | 第41-42页 |
2.2 “三省一市”长江三角洲区域界定结构的形成条件 | 第42-43页 |
2.2.1 经济区划的原则 | 第42-43页 |
2.2.2 以省级行政单位组成“江浙皖沪”三省一市长江三角洲的必要性 | 第43页 |
2.2.3 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成员的区位条件 | 第43页 |
2.3 三省一市级成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优势与条件分析 | 第43-47页 |
2.3.1 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势及需求 | 第43-44页 |
2.3.2 人文历史状况的分析 | 第44-45页 |
2.3.3 资源互补情况分析 | 第45-46页 |
2.3.4 市场融合、产业互补与分工协作 | 第46-47页 |
2.3.5 经济战略与经济政策优势 | 第47页 |
2.4 “三省一市”界定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基本情况 | 第47-53页 |
2.4.1 三省一市的行政建制、人口、土地和资源 | 第47-48页 |
2.4.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总量与经济基础 | 第48-49页 |
2.4.3 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结构 | 第49-51页 |
2.4.4 长江三角洲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| 第51-52页 |
2.4.5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交通条件 | 第52-5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三章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 | 第54-67页 |
3.1 都市圈的理论与都市圈概念的演化 | 第54-59页 |
3.1.1 都市圈的概念 | 第54-55页 |
3.1.2 都市圈的类型 | 第55-56页 |
3.1.3 都市圈的辐射理论 | 第56-59页 |
3.2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特点 | 第59-62页 |
3.2.1 长江三角洲明显的地区首位城市 | 第59-60页 |
3.2.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三级都市圈 | 第60-62页 |
3.3 长江三角洲各个都市圈的范围和能级 | 第62-6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四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及发展预测 | 第67-83页 |
4.1 世界城市化的演化及发展 | 第67-74页 |
4.1.1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 | 第67-68页 |
4.1.2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 | 第68-71页 |
4.1.3 世界城市化发展机制 | 第71-74页 |
4.2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现状分析与今后五十年发展预测 | 第74-79页 |
4.2.1 长江三角地区城市化现状分析 | 第74-76页 |
4.2.2 长江三角洲地区50年城市化发展预测 | 第76-79页 |
4.3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空间分布体系预测 | 第79-8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五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人口 | 第83-96页 |
5.1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人口规模和发展趋势 | 第83-87页 |
5.1.1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人口规模现况 | 第83-84页 |
5.1.2 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口年龄结构 | 第84-85页 |
5.1.3 今后五十年人口增长预测 | 第85-87页 |
5.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素质 | 第87-89页 |
5.2.1 长三角地区人口受教育状况及与国外的比较 | 第87-88页 |
5.2.2 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校、中专培养人才能力 | 第88-89页 |
5.2.3 长江三角洲地区流动人口的影响 | 第89页 |
5.3 关于长三角地区的就业导向及预测 | 第89-95页 |
5.3.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力及其模型 | 第89-92页 |
5.3.2 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结构现状 | 第92-93页 |
5.3.3 今后五十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预测 | 第93-9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5-96页 |
第六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产业发展 | 第96-118页 |
6.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聚 | 第96-101页 |
6.1.1 区域选择与动力学解释 | 第96-97页 |
6.1.2 产业集群与产业择点模型 | 第97-100页 |
6.1.3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--波特“钻石”模型 | 第100页 |
6.1.4 长江三角洲的产业集群优势 | 第100-101页 |
6.2 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发展多维的结构优化 | 第101-108页 |
6.2.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产业 | 第102-103页 |
6.2.2 长江三角洲产业的地区分工 | 第103-105页 |
6.2.3 加入WTO后比较优势的重新定位和适应性战略调整 | 第105-107页 |
6.2.4 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的竞争与合作趋势 | 第107-108页 |
6.3 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发展结构的协同调整 | 第108-117页 |
6.3.1 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 | 第109-110页 |
6.3.2 以出口为导向是结构调整的关键 | 第110-112页 |
6.3.3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三大重点 | 第112-117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第七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资投资结构 | 第118-139页 |
7.1 外资投入结构的经济动力学解释 | 第118-120页 |
7.1.1 商品周期理论 | 第118-119页 |
7.1.2 空间投资理论 | 第119页 |
7.1.3 外资空间投入结构和产业择点理论 | 第119-120页 |
7.2 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背景与优势 | 第120-121页 |
7.2.1 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高潮的国际背景 | 第120-121页 |
7.2.2 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基础优势和先发优势 | 第121页 |
7.3 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资投入的结构分析 | 第121-125页 |
7.3.1 全国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投入状况 | 第121-122页 |
7.3.2 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分析 | 第122-123页 |
7.3.3 外商直接投资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效应 | 第123-125页 |
7.4 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特点分析 | 第125-128页 |
7.4.1 跨国公司对长江三角洲工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| 第125-126页 |
7.4.2 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带 | 第126-127页 |
7.4.3 浙江、安徽利用外资新趋势 | 第127-128页 |
7.5 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需要注意的问题 | 第128-138页 |
7.5.1 长江三角洲区域利用外资的不均衡性 | 第128-130页 |
7.5.2 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| 第130-138页 |
7.6 本章小结 | 第138-139页 |
第八章 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系统的发展研究 | 第139-180页 |
8.1 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系统概况 | 第139-148页 |
8.1.1 现代交通系统 | 第139-140页 |
8.1.2 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的发展现状 | 第140-141页 |
8.1.3 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系统的网络结构及分析 | 第141-145页 |
8.1.4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系统网络的存在问题 | 第145-148页 |
8.2 长江三角洲交通系统结构 | 第148-153页 |
8.2.1 公路网建设 | 第148-149页 |
8.2.2 铁路建设 | 第149-150页 |
8.2.3 航道建设 | 第150页 |
8.2.4 港口建设 | 第150-151页 |
8.2.5 交通网络系统结构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影响 | 第151-152页 |
8.2.6 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运输的最优分析方法 | 第152-153页 |
8.3 长江三角洲地区将从高速公路时代到高速轨道交通时代 | 第153-159页 |
8.3.1 发展轨道交通的必然性 | 第153-154页 |
8.3.2 世界各国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问题的主要途径 | 第154-156页 |
8.3.3 长江三角洲地区轨道交通系统的现状与规划分析 | 第156-157页 |
8.3.4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的建议 | 第157-159页 |
8.4 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网的综合评价 | 第159-173页 |
8.4.1 长江三角洲公路网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概述 | 第160-161页 |
8.4.2 长江三角洲公路网规划基于层次-关联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| 第161-167页 |
8.4.3 长江三角洲公路网规划基于梯形模糊AHP法的综合评价 | 第167-173页 |
8.5 长江三角洲交通系统的若干分析 | 第173-178页 |
8.5.1 长江三角洲的公路网与区域发展模式的分析 | 第173-176页 |
8.5.2 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网的若干模型分析研究 | 第176-178页 |
8.6 本章小结 | 第178-180页 |
第九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| 第180-201页 |
9.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 | 第180-183页 |
9.1.1 可持续发展定义 | 第180-181页 |
9.1.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及选用 | 第181-183页 |
9.2 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博弈分析 | 第183-196页 |
9.2.1 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| 第183-184页 |
9.2.2 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资源环境供给与需求的博弈分析 | 第184-188页 |
9.2.3 长江三角洲区域资源与环境公平性问题的博弈分析 | 第188-191页 |
9.2.4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复投资问题的博弈分析 | 第191-196页 |
9.3 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和预警系统研究 | 第196-199页 |
9.3.1 可持续发展调控系统 | 第196-197页 |
9.3.2 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 | 第197-199页 |
9.4 本章小结 | 第199-201页 |
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201-2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3-210页 |
攻博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情况 | 第210-211页 |
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211-212页 |
致谢 | 第2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