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研究的应用需求 | 第13-15页 |
1.2 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| 第15-17页 |
1.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1.4 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8-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流水线型模数转换器的原理与误差分析 | 第21-49页 |
2.1 模数转换器基本原理 | 第21-23页 |
2.2 模数转换器特性参数 | 第23-26页 |
2.2.1 静态性能参数 | 第23-24页 |
2.2.2 动态性能参数 | 第24-26页 |
2.2.3 综合品质因子 | 第26页 |
2.3 流水线型模数转换器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结构 | 第26-32页 |
2.3.1 流水线型模数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| 第26-28页 |
2.3.2 流水线型模数转换器的系统架构 | 第28-29页 |
2.3.3 数字校正 | 第29-32页 |
2.4 流水线级的余量增益电路及其非理想因素 | 第32-45页 |
2.4.1 余量增益电路结构 | 第32-35页 |
2.4.2 运算放大器的输入失调 | 第35-36页 |
2.4.3 运算放大器的有限增益 | 第36-37页 |
2.4.4 运算放大器的有限建立时间 | 第37-38页 |
2.4.5 电容失配误差 | 第38-39页 |
2.4.6 噪声分析 | 第39-41页 |
2.4.7 采样网络非理想特性分析 | 第41-4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第三章 高速高精度流水线型模数转换器的低功耗设计方法 | 第49-75页 |
3.1 运算放大器共享技术 | 第49-55页 |
3.1.1 共享开关引入的非理想因素 | 第50-51页 |
3.1.2 记忆效应 | 第51-54页 |
3.1.3 级间信号串扰 | 第54-55页 |
3.2 运算放大器开关技术 | 第55-56页 |
3.3 采样/保持消去技术 | 第56-62页 |
3.3.1 第一级流水线的功耗折衷 | 第58页 |
3.3.2 孔径误差 | 第58-62页 |
3.4 电容共享技术 | 第62-66页 |
3.4.1 额外时钟清零相位 | 第63页 |
3.4.2 电容共享中的记忆效应 | 第63-64页 |
3.4.3 电容共享中的信号串扰 | 第64-66页 |
3.5 论文提出的运算放大器分裂—共享技术 | 第66-71页 |
3.5.1 运算放大器分裂—共享技术的原理 | 第66-68页 |
3.5.2 高能效宽带采样的实现 | 第68-69页 |
3.5.3 记忆效应的消除 | 第69-70页 |
3.5.4 避免级间信号串扰 | 第70-71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第四章 高速高精度流水线型模数转换器的电路设计方法 | 第75-101页 |
4.1 宽带高线性度采样/保持前端 | 第75-85页 |
4.1.1 采样/保持电路 | 第75-77页 |
4.1.2 高线性度输入开关 | 第77-84页 |
4.1.3 采样开关优化 | 第84-85页 |
4.2 高增益宽带运算放大器 | 第85-91页 |
4.3 高速低回踢噪声比较器 | 第91-94页 |
4.4 高性能模数转换器的时钟电路 | 第94-9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1页 |
第五章 本论文高能效高速高精度流水线型模数转换器的设计实例 | 第101-123页 |
5.1 宽带高能效模数转换器系统架构 | 第101-102页 |
5.2 基于运算放大器分裂—共享技术的整合型前端设计 | 第102-110页 |
5.2.1 分裂式运算放大器设计 | 第104-108页 |
5.2.2 高线性度输入开关及模式开关 | 第108-110页 |
5.3 四输入运算放大器共享的高能效后端流水线级 | 第110-114页 |
5.4 时钟发生电路 | 第114-115页 |
5.5 芯片版图设计与实现 | 第115-120页 |
5.5.1 版图的匹配与屏蔽 | 第116-118页 |
5.5.2 总体版图设计与后仿真 | 第118-120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3页 |
第六章 本论文模数转换器的芯片测试与分析 | 第123-135页 |
6.1 芯片封装与印刷电路板设计 | 第123-125页 |
6.2 模数转换器测试方案 | 第125-127页 |
6.3 测试结果分析 | 第127-132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35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5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-139页 |
附录一:缩略词列表 | 第139-141页 |
附录二: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| 第141-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