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芦巴降血糖组分协同增效作用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3-20页 |
1.1 糖尿病简介 | 第13-14页 |
1.1.1 糖尿病简述 | 第13-14页 |
1.1.2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1.2 胡芦巴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1 胡芦巴简述 | 第14-15页 |
1.2.2 胡芦巴降血糖有效成分简述 | 第15-16页 |
1.3 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4 代谢组学简述 | 第17-19页 |
1.5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胡芦巴组分配伍药效学研究 | 第20-37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0-21页 |
2.1.1 仪器 | 第20页 |
2.1.2 实验动物、材料与试剂 | 第20-21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1-26页 |
2.2.1 胡芦巴皂苷、黄酮和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| 第21页 |
2.2.2 纯化后组分含量测定 | 第21-24页 |
2.2.3 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及分组给药 | 第24-25页 |
2.2.4 胡芦巴组分配伍降血糖作用实验 | 第25-26页 |
2.2.5 胡芦巴组分配伍降血糖作用机制实验 | 第26页 |
2.2.6 统计学分析 | 第26页 |
2.3 结果 | 第26-35页 |
2.3.1 胡芦巴组分配伍降血糖效果研究 | 第26-29页 |
2.3.2 胡芦巴组分配伍降血糖机制研究 | 第29-35页 |
2.4 讨论 | 第35-36页 |
2.5 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胡芦巴组分配伍治疗糖尿病的代谢组学研究 | 第37-56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37页 |
3.1.1 仪器 | 第37页 |
3.1.2 材料与试剂 | 第37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2.1 胡芦巴皂苷、黄酮、多糖组分的制备 | 第37页 |
3.2.2 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 | 第37页 |
3.2.3 实验分组及给药 | 第37页 |
3.2.4 尿样的处理 | 第37-38页 |
3.2.5 UPLC-MS条件 | 第38页 |
3.2.6 数据分析 | 第38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55页 |
3.3.1 胡芦巴组分配伍的尿液代谢轮廓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3.2 PCA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3.3 OPLS-DA分析 | 第42-45页 |
3.3.4 标记物确定 | 第45-50页 |
3.3.5 生物标记物的意义 | 第50-53页 |
3.3.6 生物标记物分析 | 第53-55页 |
3.4 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胡芦巴降糖胶囊成型工艺研究 | 第56-61页 |
4.1 实验材料 | 第56页 |
4.1.1 仪器 | 第56页 |
4.1.2 材料与试剂 | 第56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56-60页 |
4.2.1 剂型的选择 | 第56页 |
4.2.2 辅料筛选 | 第56-57页 |
4.2.3 可溶性淀粉和糊精比例的考察 | 第57-58页 |
4.2.4 胶囊内容颗粒流动性考察 | 第58-59页 |
4.2.5 堆密度考察 | 第59页 |
4.2.6 溶化性的测定 | 第59页 |
4.2.7 用量的确定 | 第59页 |
4.2.8 制剂工艺 | 第59-60页 |
4.3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胡芦巴降糖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| 第61-74页 |
5.1 实验材料 | 第61页 |
5.1.1 仪器 | 第61页 |
5.1.2 材料与试剂 | 第61页 |
5.2 命名 | 第61页 |
5.3 处方 | 第61页 |
5.4 制法 | 第61页 |
5.5 性状 | 第61页 |
5.6 含量测定 | 第61-69页 |
5.6.1 比色法测定胶囊中皂苷含量 | 第61-64页 |
5.6.2 比色法测定胶囊中黄酮含量 | 第64-66页 |
5.6.3 比色法测定胶囊中多糖含量 | 第66-69页 |
5.7 检查 | 第69-72页 |
5.7.1 水分 | 第69页 |
5.7.2 装量差异 | 第69页 |
5.7.3 崩解时限 | 第69-70页 |
5.7.4 溶出度 | 第70-72页 |
5.8 功能与主治 | 第72页 |
5.9 用法用量 | 第72-73页 |
5.10 规格 | 第73页 |
5.11 贮藏 | 第73页 |
5.12 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六章 总结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5页 |
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