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1.1 课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0页 |
1.2.1 成球的基本条件 | 第13-14页 |
1.2.2 高精度球体加工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| 第14-17页 |
1.2.3 成球均匀性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2.4 国内外高精度球体加工设备 | 第18-20页 |
1.3 变曲率沟槽球体加工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3.1 传统高精度球体加工方法存在的问题 | 第20页 |
1.3.2 变曲率沟槽球体加工方法的提出 | 第20页 |
1.3.3 变曲率沟槽球体加工方法及装置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变曲率沟槽加工方式下工件几何运动学分析 | 第23-35页 |
2.1 引言 | 第23页 |
2.2 变曲率沟槽加工方式概述 | 第23-26页 |
2.2.1 加工原理 | 第23页 |
2.2.2 沟槽轨道形状分析 | 第23-26页 |
2.3 工件几何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| 第26-31页 |
2.3.1 坐标系统的建立 | 第26-28页 |
2.3.2 双转盘轴偏心变曲率加工系统中工件速度矢量分析 | 第28-31页 |
2.4 球面加工轨迹的分析 | 第31-34页 |
2.4.1 球面加工轨迹定义及其计算基本流程 | 第31-32页 |
2.4.2 加工轨迹点的坐标计算 | 第32-33页 |
2.4.3 加工轨迹仿真 | 第33-3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3章 变曲率沟槽加工方式及沟槽盘参数仿真研究 | 第35-45页 |
3.1 引言 | 第35页 |
3.2 球面加工轨迹均匀性的定量评价指标 | 第35-37页 |
3.2.1 评价基本流程 | 第35页 |
3.2.2 球面网格划分 | 第35-36页 |
3.2.3 球面加工轨迹评价指标 | 第36-37页 |
3.3 不同加工方式下球面加工轨迹均匀性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3.1 双转盘驱动方式下轨迹均匀性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3.2 单转盘驱动方式下轨迹均匀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4 变曲率沟槽几何参数的分析 | 第39-43页 |
3.4.1 偏心距的影响 | 第40页 |
3.4.2 沟槽半角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4.3 沟槽滚道极径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4.4 沟槽间距系数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变曲率沟槽高精度球体循环加工装置的设计 | 第45-67页 |
4.1 引言 | 第45页 |
4.2 变曲率沟槽球体循环加工装置需求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3 变曲率沟槽球体加工装置的整体结构设计 | 第46-49页 |
4.3.1 变曲率沟槽球体加工装置结构形式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3.2 加工装置主要设计参数 | 第47-48页 |
4.3.3 变曲率沟槽球体加工装置整体结构 | 第48-49页 |
4.4 变曲率沟槽盘的设计 | 第49-51页 |
4.4.1 变曲率沟槽盘需求分析 | 第49页 |
4.4.2 变曲率沟槽盘沟槽轨迹线 | 第49-50页 |
4.4.3 变曲率沟槽盘沟槽设计 | 第50-51页 |
4.5 装置驱动与轴设计 | 第51-56页 |
4.5.1 驱动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| 第51页 |
4.5.2 主轴扭矩计算与电机选择 | 第51-54页 |
4.5.3 主轴静力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5.4 主轴传动带的设计 | 第55-56页 |
4.6 装置加压机构设计 | 第56-65页 |
4.6.1 加压机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| 第56-57页 |
4.6.2 加压装置力学分析 | 第57-60页 |
4.6.3 弹簧组设计 | 第60-62页 |
4.6.4 弹簧组仿真分析 | 第62-65页 |
4.7 加工球计数系统 | 第65-66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5章 变曲率沟槽研磨工艺优化实验 | 第67-77页 |
5.1 引言 | 第67页 |
5.2 实验条件 | 第67-68页 |
5.3 正交实验设计 | 第68页 |
5.4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68-70页 |
5.5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70-75页 |
5.5.1 实验结果 | 第70页 |
5.5.2 S/N平均响应分析 | 第70-73页 |
5.5.3 方差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5.4 优化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6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77-79页 |
6.1 结论 | 第77-78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78页 |
6.3 展望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