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1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| 1.2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9-10页 |
| 1.2.1 研究内容 | 第9页 |
| 1.2.2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| 1.3 论文研究结构 | 第10-11页 |
| 2 文献综述 | 第11-17页 |
| 2.1 非均衡增长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2页 |
| 2.2 产业布局的相关研究 | 第12-14页 |
| 2.3 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2.4 关于京津冀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2.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6-17页 |
| 3. 理论基础 | 第17-22页 |
| 3.1 经济增长理论 | 第17-18页 |
| 3.2 产业关联与产业集聚理论 | 第18-20页 |
| 3.2.1 产业关联理论 | 第18-19页 |
| 3.2.2 产业集聚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3.3 理论分析研究思路 | 第20-22页 |
| 4. 京津冀地区的空间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分析 | 第22-34页 |
| 4.1 产业规模与产业结构 | 第22-24页 |
| 4.2 经济效益与行业发展 | 第24-26页 |
| 4.3 产业布局与资源配置 | 第26-31页 |
| 4.3.1 产业集聚情况 | 第26-30页 |
| 4.3.2 资本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 | 第30-31页 |
| 4.4 科技创新与人才积累 | 第31-34页 |
| 5.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与主导产业选择 | 第34-63页 |
| 5.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| 第34-35页 |
| 5.2 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数据选择 | 第35-45页 |
| 5.2.1 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| 第35-37页 |
| 5.2.2 具体数据列表 | 第37-45页 |
| 5.3 京津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规划 | 第45-60页 |
| 5.3.1 北京的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| 第45-50页 |
| 5.3.2 天津的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| 第50-56页 |
| 5.3.3 河北的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| 第56-60页 |
| 5.4 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定位与协同发展 | 第60-63页 |
| 6. 京津冀一体化的协同发展规划与建议 | 第63-66页 |
| 6.1 城市各司其职,携手产业融合 | 第63-64页 |
| 6.2 借助“互联网+”时代东风,推动传统产业新发展 | 第64-65页 |
| 6.3 打通行政壁垒,疏通要素资源的流动通道 | 第65页 |
| 6.4 妥善处理城乡关系,推进首都经济圈的现代城市化建设 | 第65-66页 |
| 结论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69页 |
|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69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