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1页 |
| ·前言 | 第11-12页 |
| ·乳液聚合 | 第12页 |
| ·核壳聚合 | 第12-17页 |
| ·聚合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影响核壳乳胶粒结构形态的因素 | 第13-17页 |
| ·核壳乳胶粒子结构的表征 | 第17-18页 |
| ·成膜机理 | 第18-19页 |
| ·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| 第19-23页 |
| ·丙烯酸酯树脂的改性方法 | 第19-21页 |
| ·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| 第21-23页 |
| ·交联技术的发展 | 第23-29页 |
| ·热固化和双组份交联体系 | 第23-26页 |
| ·单组份室温交联体系 | 第26-29页 |
| ·课题的选题背景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| 第29-31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29-30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| 第30-31页 |
| 第二章 AAEM 室温交联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| 第31-56页 |
| ·前言 | 第31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1-37页 |
| ·实验原料和试剂 | 第31-32页 |
| ·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32-33页 |
| ·室温固化丙烯酸酯乳液合成工艺 | 第33-34页 |
| ·室温固化丙烯酸酯乳液固化漆膜的制备与施工工艺 | 第34-35页 |
| ·测试与表征 | 第35-3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7-55页 |
| ·反应性乳化剂对乳液聚合和乳胶膜性能的影响 | 第37-42页 |
| ·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| ·软硬单体和AAEM 对乳液聚合和乳胶膜性能的影响 | 第44-50页 |
| ·固化剂KH550 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| 第50页 |
| ·固化机理和FTIR 分析 | 第50-53页 |
| ·TGA 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TEM 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三章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与研究 | 第56-68页 |
| ·前言 | 第56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56-58页 |
| ·实验原料和试剂 | 第56-57页 |
| ·仪器装置 | 第57页 |
| ·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工艺 | 第57页 |
| ·测试与表征 | 第57-58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8-67页 |
| ·纳米硅溶胶共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| 第58-59页 |
| ·有机硅共聚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| 第59-64页 |
| ·有机硅共聚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TEM 分析 | 第64页 |
| ·有机硅共聚改性丙烯酸酯乳胶膜的TGA 分析 | 第64-66页 |
| ·有机硅共聚改性丙烯酸酯乳胶膜的DSC 分析 | 第66-6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| 第四章 水性金属闪光涂料的制备 | 第68-75页 |
| ·引言 | 第68-69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69-70页 |
| ·仪器装置 | 第69页 |
| ·原料和试剂 | 第69页 |
| ·CAB 预分散体的制备 | 第69-70页 |
| ·水性金属闪光涂料的制备 | 第70页 |
| ·分析与测试 | 第70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70-74页 |
| ·CAB 的影响 | 第70-72页 |
| ·铝粉颜料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| ·罩光清漆对金属闪光漆漆膜性能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| 结论 | 第75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8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2-83页 |
| 致谢 | 第83-84页 |
| 附件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