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乡结合部道路接入口优化布设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1 城乡结合部交通安全形势 | 第9页 |
1.1.2 城乡结合部道路接入口交通安全问题 | 第9-10页 |
1.1.3 城乡结合部道路接入口管理的必要性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既有研究评述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5 小结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城乡结合部道路接入口分类 | 第19-30页 |
2.1 国内外接入口分类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2 分类依据 | 第21-22页 |
2.3 实地调查 | 第22-26页 |
2.3.1 数据需求 | 第22页 |
2.3.2 数据采集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3.3 不同接入口处的冲突程度 | 第23-26页 |
2.4 接入口分类及分类显著性检验 | 第26-29页 |
2.4.1 分类显著性检验 | 第26-28页 |
2.4.2 城乡结合部道路接入口分类 | 第28-29页 |
2.5 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城乡结合部道路接入口选位方法研究 | 第30-56页 |
3.1 接入口选位原则 | 第30页 |
3.2 接入道路的等级与特征 | 第30-32页 |
3.3 接入口合理间距设置 | 第32-53页 |
3.3.1 接入口间距设置原则 | 第32-33页 |
3.3.2 同向接入口最小间距设置 | 第33-49页 |
3.3.3 对向接入口最小间距设置 | 第49-51页 |
3.3.4 接入口与平面交叉口间距 | 第51-53页 |
3.4 接入口选位范围 | 第53-55页 |
3.5 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城乡结合部道路接入口几何设计 | 第56-70页 |
4.1 接入道路长度 | 第56-59页 |
4.1.1 大型商业区、居民区接入道路最小长度 | 第56-59页 |
4.1.2 Ⅱ、Ⅲ类接入道路最小长度 | 第59页 |
4.2 接入口宽度和转弯半径 | 第59-60页 |
4.3 接入口交通组织 | 第60-65页 |
4.3.1 各类型接入口的冲突特征 | 第60-62页 |
4.3.2 各类型接入口交通组织设计 | 第62-65页 |
4.4 密集接入口布设方法 | 第65-69页 |
4.4.1 设置护栏、栅栏 | 第66页 |
4.4.2 设置辅路 | 第66-69页 |
4.4.3 绿化隔离带 | 第69页 |
4.5 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五章 实例分析 | 第70-79页 |
5.1 道路概况 | 第70-71页 |
5.2 交通调查 | 第71-73页 |
5.3 实例问题分析 | 第73页 |
5.4 实例改善对策 | 第73-74页 |
5.5 VISSIM仿真评价 | 第74-78页 |
5.5.1 VISSIM仿真步骤 | 第74页 |
5.5.2 仿真模型标定 | 第74-75页 |
5.5.3 改善措施效果评价 | 第75-78页 |
5.6 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79-80页 |
6.1.1 主要结论 | 第79-80页 |
6.1.2 论文创新点 | 第80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