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林业基础科学论文--森林生物学论文--森林生态学论文

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及其碳吸存潜力

中文摘要第4-8页
ABSTRACT第8-14页
1 文献综述第23-4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23-25页
    1.2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森林植被主要树种碳含量及其特点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温带地区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亚热带地区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南亚热带和热带北缘地区第28-29页
    1.3 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估算第29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估算方法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不同空间尺度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估算第32-37页
    1.4 中国森林植被碳吸存潜力的估算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现有森林植被碳吸存潜力的估算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的碳吸存潜力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1.5 中国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第39-40页
    1.6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40-42页
2 研究区域概况第42-45页
    2.1 地理位置、地形地貌特征第42-43页
    2.2 气候、土壤特征第43页
    2.3 植被特征和森林资源现状第43-44页
    2.4 社会经济条件第44-45页
3 研究方法第45-62页
    3.1 森林植被生物量、碳储量估算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基础数据来源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森林类型确定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各森林类型生物量估算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主要树种碳含量测定和主要林分算术平均碳含量计算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森林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估算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3.2 现有林分植被碳吸存潜力估算第50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现实碳吸存潜力估算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未来碳吸存潜力估算第52-56页
    3.3 森林土壤碳密度、碳储量估算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数据主要来源及其整理、补充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各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、碳储量估算方法第59-60页
    3.4 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、碳储量估算第60页
    3.5 碳丰度指数计算第60页
    3.6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0-62页
4 结果与分析第62-152页
    4.1 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主要树种的碳含量第62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针叶树不同树种各器官的碳含量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常绿阔叶树不同树种各器官的碳含量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落叶阔叶树不同树种各器官的碳含量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毛竹不同器官的碳含量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灌木不同器官的碳含量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各树种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碳含量的比较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不同省区同一树种碳含量的比较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8 小结与讨论第70-72页
    4.2 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的动态特征第72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的动态第72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动态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小结与讨论第81-88页
    4.3 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第8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的空间变化格局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不同地州市不同乔木林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的变化第93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各地州市各龄组乔木林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的变化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不同起源乔木林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第100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小结与讨论第107-111页
    4.4 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的碳吸存潜力第111-11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湖南省现有森林的现实碳吸收潜力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未来碳吸存潜力第113-11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小结与讨论第117-119页
    4.5 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、碳密度动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第119-14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第119-12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湖南省乔木林土壤有机碳储量、碳密度的动态第123-12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经济林、毛竹林、灌木林土壤有机碳储量、碳密度的动态第12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5 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、碳密度的动态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6 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、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第130-13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7 小结与讨论第134-140页
    4.6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、碳密度动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第140-15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、碳密度的现状第140-14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、碳密度的动态第143-14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、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第145-14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小结与讨论第149-152页
5 结论第152-159页
    5.1 湖南省森林植被主要树种的碳含量第152页
    5.2 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的动态第152-153页
    5.3 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、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第153-155页
    5.4 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的碳吸存潜力第155页
    5.5 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、碳密度动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第155-157页
    5.6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、碳密度动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第157-159页
6 创新点第159-160页
7 研究展望第160-161页
参考文献第161-178页
附录第178-179页
致谢第179页

论文共1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除了X,Y”句式的对外汉语教学
下一篇:辛伐他汀对急性髓系白血病NB4细胞株DNA甲基转移酶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