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特殊分区规划论文

基于要素整合理念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--以福州闽江北港为例

摘要第11-12页
Abstract第12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3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第13-15页
    1.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界定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城市滨水区(Urban Waterfront)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城市滨水景观(Waterfront Landscape)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滨水空间要素(Waterfront Elements)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整合(Integration)第17-18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研究历程与现状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滨水景观建设历史进程简况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外滨水景观建设理论研究情况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滨水空间要素整合理念相关理论研究进展第20-21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1.6 研究框架第22-23页
第二章 要素整合理念相关概述及滨水景观分离现状分析第23-31页
    2.1 要素整合理念理论基础概述第23-25页
    2.2 国内滨水景观发展现状及分离局面主要成因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要素分离局面基本原因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滨水景观分离局面的普遍表现第27-29页
    2.3 城市滨水空间要素整合目的及价值取向概述第29-31页
第三章 要素整合理念介入的城市滨水景观形态发展趋势分析第31-41页
    3.1 滨水空间格局立体化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首要动因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立体化的形态表现第32-34页
    3.2 滨水景观构成渗透化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整合理念催生共生领域并引导渗透化趋势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表现效果综述第35-39页
    3.3 滨水区域形态绿色化第39-41页
第四章 闽江北港基本情况及景观建设规划概况第41-53页
    4.1 闽江基本情况概述第41页
    4.2 闽江北港地理及历史变迁第41-44页
    4.3 目前闽江北港承载功能汇总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景观及生态营造功能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亲水休闲休憩及旅游开发功能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历史人文传承及教育科研功能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社会民生及经济带动功能第48页
    4.4 上位总体规划及新的概念性规划介绍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《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1~2020)》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功能布局规划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游艇码头规划及环南台岛滨江休闲路规划第51-53页
第五章 闽江北港中观层次要素基本现状调研第53-98页
    5.1 水域空间要素——滨水景观形态主体第53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城河关系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水域宽度对城市滨水景观形态的影响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水域水系脉络情况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小结第60页
    5.2 岸线空间要素——水陆连接的区域第60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岸线空间组织形式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护岸类型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小结第69页
    5.3 交通系统要素——网络状组织体系第69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交通系统总体架构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内外交通组织情况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水上交通及静态交通组织情况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小结第77页
    5.4 绿地开放空间要素——陆域景观的主要载体第77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宽度类型划分及平面布局形式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绿地开放空间汇总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绿地开放空间构成分段概述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景观格局相关指数分析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小结第90页
    5.5 建筑群落要素——滨水开发与景观建设的“双刃剑”第90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滨水建筑对于滨水景观产生影响的相关理论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建筑群落相关情况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小结第97-98页
第六章 要素整合策略探究第98-116页
    6.1 克服建筑群落要素侵占岸线的整合策略第98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实行限高和退绿以削弱建筑群落要素的存在比重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立体化开发的滨水综合体取代单一维度的建筑形式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激活新的滨水建筑或其他景观形式第102-103页
    6.2 解决道路系统要素完整性问题的整合策略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建立层次丰富的滨水道路系统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通过交通立体化保证滨水空间完整性第105-107页
    6.3 岸线空间要素优化策略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减少景观营造与传统硬质堤坝之间的矛盾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处理防洪与景观亲水性的矛盾第109-110页
    6.4 绿地开放空间要素的整合策略第110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串联起以绿地开放空间为主体的滨水开敞体系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两岸对应整合设计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北港滨水区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第113-114页
    6.5 综合策略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以整合理念为主要手法的城市设计尽早介入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建立公众参与的规划设计机制第115-116页
结语第116-117页
参考文献第117-120页
致谢第120-121页
附录第121-123页

论文共12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竞争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
下一篇:财税政策对第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